《施工技术》杂志编委会主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中国区主席毛志兵
小编:
当前,我国建筑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一重要时期我们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毛志兵: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供给侧改革的潜力和机遇还十分巨大,但也同时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及挑战增多等颇为复杂的形势变化。中国发展全局正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改革和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品质需求对照,我国建筑业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为此,我们必须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人民利益出发深化建筑业供给侧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建筑产品品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碳环保的新发展道路。
建筑业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升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建筑产业平衡发展结构;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提升建筑产业与产品素质;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国际市场;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筑业必须通过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深化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更高的水平服务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新五化”发展大局,支撑好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当好“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建设的火车头,迈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品质保障、绿色发展、效率兴企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院内
小编: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筑业必须通过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大局。何为新型建造方式?它的落脚点在哪?
毛志兵:
伴随着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国家对建筑业节能减排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步显现,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等问题亟待改善。同时,在新时代以信息化、智能化、新材料、新装备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快速推进,为我国发展以品质和效率为中心的“新型建造方式”提供了技术基础。
结合当前形势,我们认为新型建造方式是指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以“绿色化”为目标,以“智慧化”为技术手段,以“工业化”为生产方式,以工程总承包为实施载体,实现建造过程“节能环保、提高效率、提升品质、保障安全”的新型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围绕这四个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尝试将新型建造方式简要定义为Q-SEE,就是在建造过程中能够提高质量(Q)、保证安全与健康(S)、保护环境(E)、提高效率(E)的技术、装备与组织管理方法。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能够实现建造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现场工业化、预制装配化的新型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建造组织方式由传统承发包模式向工程总承包模式过渡,实现建造管理方式由传统离散管理向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方式蜕变。因此,伴随着新型建造方式的深化和推进,将促进我国建筑业产业模式发生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终结大规模现场流水作业生产方式完全主导的时代,从而逐步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大量个性化生产、分散式就近生产将成为重要特征。
将工业互联网应用到建筑业,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建造向服务型建造的转变。
可以说,新型建造方式是建筑业实现专业化、协作化、精细化,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创新驱动、科技进步,提高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建筑业加快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国际化,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深刻革命。
蓝天下的敦煌文博会场馆
小编:
现阶段在新型建造技术发展中,主要存在哪些方面不足?
毛志兵:
现阶段,我国在新型建造技术发展中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并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敦煌文博会场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北京“中国尊”等多个大型复杂工程中得到了成功探索,但总体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绿色建造技术发展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综合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同时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了绿色建筑的良好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概念和内涵理解上,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健康建筑等诸多概念未得到有效整合,导致对绿色建造的系统性理解还不够,也影响了进一步的推进。
绿色建造组织管理方式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以充分整合各专业、拉通设计施工产业链的一体化建造为主导的建造组织管理方式。
新一代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对绿色建造技术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深入。
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尚存在很多不绿色的情况,能耗、噪声排放等指标仍比较落后,使得绿色建造的物质基础还不够充分。
2、智慧建造技术发展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智慧建造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速,但仍存预制装配式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智慧建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滞后,过于侧重技术追踪和引进,基础研究能力相对不足,基础软件等卡脖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此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不够,原始创新匮乏;
智慧建造中长期发展战略缺失,技术路线图还不清晰,国家层面对智慧建造发展的协调和管理尚待完善;
高端智能建造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主要体现在缺乏先进的传感器等基础部件,精密测量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等先进技术对外依赖度高;
信息化和自动化的“两化”融合还不足,低端CAD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得到很好的普及,但是应用于各类复杂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的智能化高端软件产品缺失。
3、工业化建造技术发展的不足
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相比,我国工业化建造技术还相对落后。
装配式建筑产品还没有实现全产业链的高度集成和纵向贯通,还没有把结构、机电、装饰等专业一体化统筹,体现在主体结构与其他部件的工业化匹配方面存在不足,构部件产品没有形成上下贯穿的产业链,技术和服务不到位,导致工业化率低、成本投入大、产业链体系不成熟;
装配式建筑设计还没有打破“等同现浇”的设计理念,产品品质还有待提升,施工现场还较多地照搬现浇施工的“经验主义”做法,预制装配施工高效的特点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预制装配技术标准缺乏基础性研究与足够的工程实践,使得很多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仍处于空白,有待补充完善;
对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理解还相对狭隘,往往仅理解为装配化建造一种技术路径,没有完全抓住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内涵,没有科学把握好基于资源约束和建造条件来合理选择技术路径的建造实质,对现场工业化建造的倡导不够。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小编:
最后,请您谈谈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毛志兵: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新型建造方式的基础和条件,关键在于要秉承“市场推进、政府引导、规范立法、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尊重国情”的基本原则,实现科学发展。
引导建筑行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装配式研发性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对新型建造方式的政策扶持,完善发展新型建造方式的产业政策,优化激励机制,完善工程总承包招投标管理等配套政策和管理流程,为新型建造方式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以人为中心,以绿色程度持续提升为主线,推动绿色建造的不断升级,推动绿色建筑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并向健康建筑的方向发展,推动绿色理念在规划设计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加强模拟分析等先进设计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建造全过程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管控水平,加强施工装备的绿色化,推动绿色建材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大幅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系统性提高建筑产品生命期绿色化水平。
以智慧建造全过程集成应用为主导,探索新型设计组织方式、流程和管理模式,构建智慧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开发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平台,促进信息化和自动化的“两化”融合,深化“智慧工地”的水平,加大施工机器人的研发应用,推动拉通建造全生命期和全产业链,开拓“平台+服务”的工程建造新模式;加强BIM基础软件和智能化装备的自主研发,解决卡脖子问题;持续探索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基础设施等建设,服务国家智慧城市发展的大方向。
切实以产品品质和建造效率为中心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的产品和技术体系,强化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拉通各专业和产业链,不盲目追求预制率和装配率等指标,切实以工业化水平提升为本质要求,把品质提升和经济合理的协调性作为工程建造的根本准则,倡导推动装配化建造和现场工业化建造两种技术路径的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化建造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
推动新型建造方式的管理模式创新,倡导推进DB,EPC等工程总承包模式,逐步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建筑师负责制等有益管理模式,推进一体化装修等高效环保的建造方式,建立以设计为引领,以项目现场为核心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
加强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快掌握新型建造技术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工程师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力度,为新型建造方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移交后的中国尊
结语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需要以技术和管理为双轮驱动,从产业链视角出发系统有序推进,要抓住设计、施工、建材、装备、人才等产业关键环节和要素,以科技创新和管理深化为引领,不断提高全产业链建造水平,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建筑产品品质,促进建筑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推动建筑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来源 :施工技术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