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山与音乐学院的关系
“我们在这里进行的设计,希望是对山脉自然形态的延续,同时也不刻意掩饰新的人造物对场所的微妙改动。”
▲琴房(左)与校园关系
▲琴房与校园关系
场地记忆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系群位于校园北区,南倚望江山脉,北望一川平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体因岁月打磨而呈现丰富多变的姿态。除此之外,场地在历史上拥有着多重身份,人的痕迹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早期驾校的考试场地,这里被赋予了人工的精雕细琢。一代杭州市民的驾车记忆便是从这里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人工的痕迹还是自然的天成,在这里慢慢融合,呈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望江山、音乐学院和校园的关系
▲望江山、音乐学院和校园的关系
在设计之初,场地的多重身份与记忆就成为了设计的先决条件。建筑的内涵往往因场地与场所的的独特性而得以丰富。在此项目中,设计师借助于场地的特定历史及其社会因素,将建筑与场地锚结,从而生成颇具现象学原理的建筑群。形成了地景与人类活动相融合的奇妙场景。于是,在一系列的事物集合所形成的氛围中创造出了可被感知的空间与建筑实体。
▲琴房与校园关系
记忆的叠加自然山体、驾校考场、音乐学院,这些不同时期的场地记忆在时间的作用下构成了场所本身的独特品质。而在设计中,对这些记忆则有着各自的回应。
▲大排练厅(左)
▲排练厅和标准琴房
▲排练厅和标准琴房
▲标准琴房
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原始场地本为连续山脉,后因人工建造而被阻隔,原本的肌理遭到破坏。在此次设计中,我们将建筑整体以向上生长的态势修补了缺失的山脉并在其中若隐若现,充分还原了原始地貌特点,完成了一次人工对自然的修补。
▲琴房与校园关系,建筑向上生长的态势还原了原始地貌特点
在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上,则致敬了一代市民的驾考记忆。坡道、隧道、门洞等,曾经驾校的种种回忆在这里都有迹可循。希望周边的居民可在此获得更多的归属感。此外,作为曾经记忆的载体——空间,则因这些记忆而更具韵味。
▲学院北入口
▲学院北入口,坡道
▲学院南入口
作为新一代场所记忆,建筑群虽整体隐于山体之中,但确是自然中客观的存在物。设计在山脉中辟出几条为建筑提供阳光与自然的隧道裂缝,谦虚而完整(BIM建筑)地表达了建筑的在场。我们在尊重场地的同时,也不刻意掩盖新建筑的诞生对此地的微妙改动。
▲望江山、音乐学院与校园关系
▲通道空间,为建筑提供阳光
在自然环境下的建造活动应是一种有节制的行为,有所克制而有所尊重。新建筑的诞生是在原有场地历史之上进行的全新演绎。我们希望它可以和山势、驾校考场、市民记忆于时间和场所上达到重合,成为这里新的场所记忆。
▲琴房与校园关系
“声音”母题音乐学院建筑中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琴房。对于这个学校师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我们将设计目标定义为“最适合发出声音的场所”。基于这个目标来研究房间的基本形态,我们根据声音传播的物理原理,确定了以最有利于声波衍射的梯形作为设计母题,定义房间的基本形状。在建筑群中,此母题得以扩展与延续,并创造了一系列尺度与功能不同的梯形院落空间。与此同时,借助于场地原有的高差,基本单元两两组合形成了五个同为梯形形态且隐于山体之中的复合院落。贯穿建筑整体的梯形母题将建筑群于不同的尺度上达到了统一与和谐。
▲标准琴房,建筑以“梯形”作为设计母题
▲两两组合的单元形成五个同为梯形形态且隐于山体中的复合院落
▲音乐学院分析动图
场所的空间转译建筑的内部空间丰富而多变,与封闭的外部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建筑群中的分散式复合院落由流线型的走道串联,在建筑流线上插入了四个不同主题的开放场所,可行至不同的特定教学单元,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屋顶—庭院—屋顶”的奇妙体验,回应着多变的空间主题。而交通空间中连续起伏的坡道与颇具隧道感的门洞则是对曾经驾校空间的转译与回应。
▲标准琴房内院空间
▲学生琴房内院空间
▲标准琴房内院空间
▲通道空间
▲通道空间
▲通道空间
▲通道空间
▲通道空间,可行走至不同的教学单元
▲具有隧道感的通道空间,起伏的坡道
▲具有隧道感的通道空间,起伏的坡道转译与回应了曾经的驾校空间
建筑主体在山脉中呈现为隐性状态以减少建造对自然的影响。在自然地势的基础上,营造环状半围合的露天观演场地,以古典剧场的建筑形态作为建筑群核心公共区域和与外界的接口。在五个适度分离的“隐建筑”——梯形院落——中植入了一组连接屋面和院落空间的小型交通体,显性的出现在山体表面上,令建筑群体隐于山脉却又不失在场感,以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人类活动于场地中的存在。
▲在五个适度分离的“隐建筑”——梯形院落中植入一组连接屋面和院落空间的小型交通体
▲望江山、音乐学院和校园的关系,建筑群体隐于山脉却又不失在场感
▲望江山、音乐学院和校园的关系
建筑立面宛如劈开山体而裸露出的岩石界面,在自然山体中独具特色而不突兀。墙体材料采用了层层叠叠的深色石(BIM学习)材与错落的庭院景观相呼应,绿化系统则串联了屋面与庭院,模糊了建筑与环境间的界限,使其与山体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对话关系。深色的立面石材、精心设计的多样化铺地与满铺绿植的屋顶在自然环境中演绎着另一种建筑环境,两个环境互相穿插,冲破彼此的界限,令这一建筑群更融洽的匍匐于自然之中。
▲标准琴房
▲标准琴房
▲标准琴房墙体细部
▲排练厅墙体细部
▲绿化屋顶模糊了与环境的界限
▲音乐学院与校园的关系
结语
建造活动本就是一场理性与艺术的博弈,在此项目中,音乐系群以平和而朴素的设计串联了历史、自然与建筑,建筑群在自然中谦逊而不自贬,隐密而不缺席,在原有场地的记忆之上叠加了新建筑的痕迹,亦将成为未来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记忆。这是一次通过记忆叠加的方式进行的有关场所记忆的探索。
▲音乐学院与校园的关系
项目图纸:
▲场地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东立面图
▲北立面图
▲南立面图
▲西立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公司:gad
项目名称:浙江音乐学院音乐系群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
详细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板块象山区块
摄影师:gad,姚力
项目类型:学校
建成时间:2016年
项目规模:40395㎡
设计人员名单
设计总监:王宇虹张微
主创建筑师:程越
设计团队
建筑:羊晓锋 兰雨 胡新平
结构:任光勇 胡狄
设备:崔大梁 李金牛 严祖军 张莲 劳晓镜 陈谨菡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