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紧扣实训基地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关键环节,聚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两个重点,坚持政策统筹、资源共建、开放共享,强调综合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投入、开发性金融、债券融资和吸引社会资本等手段,重点利用“补贷债”组合模(BIM建筑)式,多措并举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全面加强合作,大力加强实训平台载体建设,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实训能力。
目前,我国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上有哪些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在投融资方面如何更好地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11月15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连维良主持召开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座谈会,部分城市人民政府、企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综合司、投资司、产业司、就业司、财金司、国防司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各地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几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BIM工作)持实施方案》,就是希望通过政府少量的补助性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来支持实训基地建设,放大投资效益。但这个文件的落实,需要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今天开这个会,就是给大家对对表。”连维良开门见山地说。
他谈到,仅有国家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还不够,更需要企业、职业技术学校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融资上形成合力,积极性上再形成合力,共同把实训基地做大做强。
这次会议邀请了河北省邯郸市、江苏省常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山东省威海市、河南省郑州市、湖南省株洲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德阳市等8个城市人民政府参加。这些城市大多是在产教融合领域形成了较成熟的经验。
邯郸市市长王立彤表示,当前邯郸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高技能人才有非常迫切的需要。邯郸市委市政府把产教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推进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着力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该市规划到2020年,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18万人,专科层次在校生达10万人以上。他谈到,该市探索“企业办班、教学工厂、生产实训一体化车间”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以职业教育园区和实训基地为核心打造一个职教园区,建设“四校一基地”:一是建在产城融合区;二是规划上进行突破,实现共建共享;三是建设上采用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四是运营上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
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志英表示,广州正在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迫切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广州按照“一中心、三区、七点”(即一个公共实训中心主基地,番禺、南沙、广州开发区三个区域分基地,市属7所技师院校分基地)布局,推进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体系。“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平台载体建设,建设一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示范基地。一是推动市属职业院校的建设完善,建设1—2个围绕重点品牌、专业教学型的基础技能培训中心;二是依托院校和企业,新建30个生产性或兼具生产功能岗位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三是依托广州科教城、产业园区等,建设10个开放性的公共技能实训基地。”
郑州市常务副市长王鹏谈到,作为一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在校专科以上大学生近100万人,另外还有高职、中职技校学生将近40万人。宇通、富士康等企业的用工需求很大,目前全市共建成实训基地6个,投资4亿元,实现年实训能力6万余人次。
常州市地处长三角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职教名城”。近年来,围绕建设“中国职教名城”的战略定位,推进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产教融合“常州品牌”。常州市常务副市长曹佳中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新建重点实训基地项目9个,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采取政府、学校各出一部分资金,在装备投入方面由企业出资的模式进行建设。
株洲市常务副市长何剑波表示,作为全国“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株洲的职教资源很丰富。该市搭建“政校企”融合平台,组建了南方铁路运输、湖南汽车等11个职教集团,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产业链,并实现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市五大千亿产业对接全覆盖,组建轨道交通、汽车、服装、航空、陶瓷五大千亿产业群,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市政府将主导建设一批服务全市产业的实训基地。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湖南山河科技、四通机车等企业,(BIM)计划投资5.2亿元。另外,鼓励院校积极推动基本教学型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融资2.6亿元升级完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何剑波说。
德阳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斐说,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高等职教综合改革试验区,近五年,先后投入15.86亿元用于产教融合,是四川唯一的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他表示,“我们实行‘企业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与2200余家企业共建‘厂中校’。德阳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供应商,产品遍及沿线27个国家(地区),我们将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走出去,在产能输出的同时,促进教能输出。”
泉州制造业体量大,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泉州市副市长吕刚表示,多年来该市积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匹配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民营经济多、小、散的特点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实训基地出现点多、松散、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为此,他们将对300多个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利用现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规划建立70多个产业集群,并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
威海市副市长高书良表示,威海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主要通过引企入校、企业里建学校、校企合作联盟、四位一体市场化运作等方式,丰富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目前年实训1.2万人次,定向安排职业学校毕业生4000多人。此外,与海外一些科研单位、院校合作,共建基地。如威海职业院校正与乌克兰、山东省科学院共建科技创新技术园区,乌克兰40多家企业的科技成果在此展示、孵化。
龙头企业发挥关键性作用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训基地需要改造提升,需要与时俱进。那么,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或是学校,哪个更能顺应市场变化?那肯定企业对市场变化更敏感。所以我们这次有一个想法,首先考虑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实现校企共享,在此基础上,通过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推动,促进实训基地在一个城市的多个职业学校之间实现共享,我们希望找到一个一举多得的解决办法。”连维良表示。
因此,这次会议还邀请了新兴际华、京东集团、海尔集团、大连东软等4家企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太平等2家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共同研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这些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和产教融合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华表示,新兴际华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以应急作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形成了冶金、轻工、机械、物流、应急、医药六大板块的发展格局。在产教融合方面,聚集了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资源,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广东肇庆的产教融合应急安全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电商企业,京东集团对各类人才需求很大,因此在产教融合方面率先实践。从2013年开始,该集团依托京东大学,在电子商务运营、智能物流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训,京东大学已成为向社会开放的实训机构,目前有2700多名兼职讲师,每年提供15万人次的线下培训和100万人次的线上培训。
京东集团执行副总裁蓝烨表示:“2017年,我们在江苏宿迁联合当地企业自筹资金开始建设‘京东集团(宿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特别是针对物流作业实训、电商运营实训、电商精准扶贫实训等,将建成面向京东、政府、企业、院校等区域性、行业性公共开放的实训基地。预计2020年12月建成后,每年可为社会提供实训50万人次。”
海尔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表示,海尔目前与全国约1500所高校、高职、中职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打造了全球引领的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目标是实现企业和院校之间人才需求的零距离、人才供给的零延误、人才匹配的零差错。此外,海尔集团将在全国31个省12个区域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基地。
大连东软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张秀邦谈到,作为一家东北大学的校办企业,东软本身就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践行者。2000年开始,东软先后创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都东软学院和广东东软学院三所民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和以实训为核心业务的教育服务,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产学合作、面向应用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实施方案》的起草方之一,国家开发银行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上也进行了大量尝试。该行副行长蔡东谈到,该行服务地方发展,主动谋划设计。在东北三省,支持产教融合服务东北振兴,与辽宁省等推动职教城、网略安全及信息技术培训学院建设;在华中,与湖北省合作,探索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市场化主体、改革教育专项经费管理体制等手段,系统性支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在长三角,服务“江苏-陕西两省共建”,通过产教融合路径,为长三角高新产业发展培养高端人才。“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重点做好新型融资主体的搭建和融资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尽快明确试点单位,做成几个样板。”蔡东说。
太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松说,作为唯一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驻港金融央企,该公司拟发起设立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基金,通过整合金融资本、地方引导资金、产业资本等各方面资本,多措并举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支持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发挥基金作为产业发展资本金的撬动作用,弥补中央投资建设缺口。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资金效率,实现投资放大效应。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能力问题、职业教育能力问题。如果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学校反倒用不成,真正成了企业的生产车间,那就事与愿违了。所以要从制度上进行设计以保证实训基地能为学校所用。”连维良强调。
通过共建共享放大效益
“实训基地是‘小切口’,但支撑的是产教融合‘大改革’。这次的试点一定要形成合力,在共建共享上能对全国有示范意义,因为只有共建共享才能放大效益。”连维良表示。
他最后指出,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决策部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瞄准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聚焦解决人才供求结构性错配问题,是推动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9个坚持”:坚持产教融合为遵循,以实训基地“小切口”,撬动产教融合“大改革”,努力抓出成效;坚持共建共享为原则,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学校、金融机构积极性,让建设成果能使多方受益;坚持多种模式为思路,支持以学校主导、企业主导、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加乘倍增效应;坚持鼓励创新为要义,要支持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大力布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探索职业院校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服务“双创”为宗旨,努力将实训基地打造为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载体,成为“双创”人才“孵化器”;坚持服务产业为引领,优先支持保障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幸福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需求;坚持多措融资为关键,努力拓宽渠道,综合施策,着力构建“债贷补基购”多样化投融资模式;坚持政府统筹为基础,鼓励地方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倾斜;坚持搞好试点为前提,遴选一批具有产业基础、改革意愿和新增用工需求的城市和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和实践样本。(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见习记者陈鹰)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