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房屋
全国人大代表李宝忠
多年来,我国大规模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带来了多方面的严重影响。现阶段,我国建筑垃圾综合处理水平如何?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如何进行有效可行的建筑垃圾回收?这些问题受到行业内外的共同关注。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宝忠在小组讨论会后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有待提高
记者: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蓬勃发展,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越来越多。如果不对建筑垃圾及时进行处理,必将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我国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处于什么水平?
李宝忠:我认为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较低。2017年我国产生建筑垃圾约24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为1.2亿吨左右,利用率仅为5%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已高于90%,日本一些地区再利用率已达100%。所以,提升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水平已是迫在眉睫。
记者:建筑垃圾并不是完全的垃圾,经过分拣、处理或加工后可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但是我国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还有待提高,您认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李宝忠:我认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制度建设,二是企业的参与程度,三是我国建筑垃圾分类的方式。
首先,我认为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制度亟待完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施工单位要按照环卫部门的规定利用或者处置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同时也规定了对不当处置此类固体废物行为的处罚办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为我国各地区建筑垃圾的处理提供了指导性办法,各省、市、自治区也出台了当地关于建筑垃圾处理的管理办法。但是,以上法规多是强调管理、处罚、生产者延伸责任以及公众参与等层面,而在建筑垃圾的资源性利用层面,多是以鼓励、引导为主,缺少建筑垃圾的去向监测、场地建设、再生产品的强制使用等有效的配套制度。没有制度上的支持,就难以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条。
其次,我认为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动力不足。政府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领域的投资、优惠等政策性支持较少,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市场主体无利可图,专业化的企业和机构很少,专业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人才缺乏。这让大量本可以被回收的垃圾无人回收,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垃圾无法利用,不利于建筑垃圾的产业化发展。
最后,我认为我国的建筑垃圾分类水平较低。对建筑垃圾的有效分类,是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先决条件。一般情况下,只有钢筋等价值较高的材料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其他回收价值不高的建筑垃圾得不到重视。虽然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但是目前的工程施工仍以现场作业为主,经常出现各种建筑垃圾混合堆放,需要大量的现场手工操作,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低,这就导致减少施工现场的垃圾产出、施行垃圾分类较为困难。
以问题为导向,加快完善相应机制
记者: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那么就您看来,我国应该如何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李宝忠:解决这一问题,要全方位考虑,不能一蹴而就。
首先,要健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配套制度,建立建筑垃圾信息平台制度和建筑垃圾管理制度。
建立建筑垃圾信息平台制度,在环境、工程建设、市容卫生等主管部门的联动和建筑垃圾产生、处理单位的配合下,建立建筑垃圾电子档案,将建筑垃圾的运转情况纳入监管系统。
我认为可以借鉴日本《废弃物处理法》中的管理票制度,建立我国的建筑垃圾管理票制度,来保证建筑垃圾产出者履行去向监督义务。由建筑垃圾的产生单位向市容卫生主管部门申领建筑垃圾管理票,管理票由分联复写纸组成,在建筑垃圾运输、处理、资源化利用等各个环节,交由负责的运输单位、处理厂、再生利用企业等单位层层记录并发放回执联,最终回执联要在规定日期交还到市容卫生主管部门。该制度可以预防建筑垃圾非法处置的现象。
其次,加强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产用者的正向激励。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生产、使用企业,提供资金补贴、贷款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持,以补偿其在生产和使用中的成本投入,缩小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与市场上同类非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价格差距,保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财政部门可以设立用于鼓励和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的专项资金,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引进、培训等活动。
与此同时,BIM教程我认为还应该加大投资倾斜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符合建筑物绿色设计要求的建设项目列为重点项目,优先立项,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对愿意采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作为施工用材的单位,给予政策、税收上的支持。对于政府主导的项目,规定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整体工程用材中占有一定比例。
任何行业问题的解决都要在提升技术上下功夫,所以我认为还要加强技术研究,以解决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问题。要结合我国现实状况,开展建筑垃圾收集、分类、处理等相关技术创新研究,并逐步建立我国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领域的相关标准体系,规范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过程,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进行系统分类、性能评价和质量认定,从而保障其获得市场认可。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