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正式发布,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这部标准被业界公认为是我国首部引领性建筑节能国家标准。
标准并非横空出世。据悉,我国近零能耗建筑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我国1986年~2016年的建筑节能30%、装配式住宅50%、65%的“三步走”节能进行了合理衔接,同时也与2025、2035、2050中长期建筑能效提升目标进行了有效关联。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倪江波在2018年10月召开的标准审查会上曾表示,本标准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迈向超低、近零能耗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首次明确零能耗建筑相关指标
据悉,标准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46家科研、设计、产品部品制造单位59位专家历时3年联合研究编制完成。
首次界定了我国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相关概念,明确了室内环境参数和建筑能耗指标的约束性控制指标。
能效指标是判别建筑是否达到近零能耗建筑标准的约束性指标。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水平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零能耗建筑能够达到能源产需平衡,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
在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方向上,基本技术路径是一致的,即通过建筑被动式设计、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系统应用,最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在标准制定之前,我国已经有多个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项目落地。试点示范自国际科技合作开始起步,2002年开始的中瑞超低能耗建筑合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零碳馆和德国汉堡之家是我国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初步探索。
在此之后,还建设了河北秦皇岛在水一方、黑龙江哈尔滨溪树庭院、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科研办公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建筑、珠海兴业近零能耗示范建筑等示范工程,节能效果良好,社会影响广泛。
在试点验证的基础上,国家还给予政策支持与激励。
2017年,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引领标准提升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
随后,我国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北京市、石家庄市等省市针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广的政策不断出台,纷纷预制装配式提出发展目标,并给与财政补贴、非计容面积奖励、备案价上浮、税费和配套费用减免、科技扶持、绿色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吹响“近零能耗”冲锋号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自1980年开始,从1986年到2016年先后经历了建筑节能30%、50%、60%三个阶段,要求建筑节能工作在设计阶段必须强制执行。
现阶段国内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已经全面普及,部分地区如北京、天津、保定、乌鲁木齐等地率先执行建筑节能75%的设计标准。
现阶段住建部正在实施2016~2030建筑节能“新三步走”,本次发布的标准也将为其战略规划提供技术依据。
从世界范围看,推动建筑迈向更低能耗也正在成为全球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欧盟盟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积极制定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中长期(2020、2030、2050)政策和发展目标,并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技术标准及技术体系。
据悉,本标准的编制还考虑到与主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名词保持基本一致,为今后从并跑走向领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产品部品出口国际奠定基础。
业界认为,标准的颁布实施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和提升节能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开展建筑节能标准国际对标的需要,是建筑节能行业发展的需求导向,将为住建部2016-2030建筑节能新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提供技术依据。
标准主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认为,本标准是国际上首次通过国家标准形式对零能耗建筑相关定义进行明确规定,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出了中国解决方案。标准的实施将对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