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行业BIM技术应用,渐入佳境,任重道远
——鲁班咨询杨宝明点评上海首届BIM大赛
各位代表下午好,下面我来谈一点这次大赛的感想,大家看到标题了,“渐入佳境、任重道远”,BIM技术经过10多年的研发、推广、实践,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这次大赛确实反映出来的一些情况用这两个短语是比较贴切的。这次大赛组委会,我的感受是它的出发点非常好,把这个大赛搞成一个交流、学习、分享的平台,我们作为上海市的第一次大赛,不是真正的比武功、比高地的实践,因为大家的功夫从现在的状况来看还是初段、中段,大家还没有到高级阶段,但是这样的学习、分享的平台对各个参赛的企业、各个愿意学习的企业,对整个行业带来了一种推动和助推,我感觉是非常好。在整个过程当中这么多专家的投入,理出我们比赛的方法,这么多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展现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成功的地方,分享给所有的同行,没有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提供出来,这个给行业带来很好的价值。
鲁班咨询杨宝明代表专家评委点评上海首届BIM大赛
我们企业应用的热情从这次大赛看出来其实是相当不错,在设计行业、设计领域,我们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可能总是对我们施工企业不确定的那种固有的神情,BIM技术这么复杂,从应用的情况来看,从这次大赛参赛的项目来看,我认为我们施工行业整体情况是好于设计院的,我有这个信心、有这个自信。其实每个企业的成果我们都看得到。我们的应用点的探索,我们获得的经济效益丝毫不弱于我们的上游设计行业。在整个大赛展现的过程来看,我们企业的重视度差别非常之大,有些企业的应用投入和所参与实施的项目、人员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做到非常高的高度,像龙信集团、上海宝业,甚至很多的BIM系统研发都在搞。我的建议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我的建议是多跟专业的BIM厂商合作,这表现了他的重视和投入的力度。
中建八局应用的数量,我看不只是在中建系统,在全国应该是应用的面最广的,对它的实施方式我也有一些建议,要更广泛的尝试施工阶段更好的或者更加落地、更加专业化的,也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而不是太单纯,有时候会有别的一番洞天。
湖南六建,我们欣喜的看到它在企业级的BIM应用,企业级的节约化的管理、企业级的协同管理方面已经做了非常可喜的探索。我们从整个体量上来看,很多企业还是在观望,而很多企业的BIM是看这些新建的企业是怎么去做的,很多企业还没有试点项目,这是总的基本面。
我们的推进速度现在还要进一步加快,加快的阻力从这次大赛反映下来有两个方面,大家对BIM价值和作用的认知,有些企业还不足,有些企业级的领导还在因为等着这个新技术让人家先做、我们再去学习,显然跟现在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相比有些落伍。另外还有不少情况影响着我们的推进,担心BIM技术对施工企业利益的冲击,甚至现场上我们专家和专家之间都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比较激烈的讨论。BIM技术推动、普及以后,整个建筑行业,因为BIM技术和互联网透明化以后,我们施工企业到底是受益方还是利益的受损方?做了大量的专家理论研究,包括第一次会议,我们同济大学的吴校长在这里讲的时候,我们都深具信心,BIM技术加互联网将建筑业透明化以后,我们建筑业整个行业、整个企业集团是受益的,这一点一定要坚信,只不过我们的利益进行了重新分配,一些角度不一样,过去利益的方式不一样,过去我们可能是靠高估冒算,现在是要靠节约,过去我们高空冒算有一块比较多,但是浪费很多,分包当中的高估冒算可能也比较多。
上海BIM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大家看到上海市58号文件发布以后,我们施工企业的响应度非常之高,在同济大学12月4日将近1500人参加了这个宣贯大会,所以我们施工行业参与BIM技术、应用BIM技术的热情和认真的程度,让市里领导也有一些诧异。他说我以为设计行业是先开始宣贯,其实我们施工企业跑在了前面。
从这次大赛反映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应用层级主要还是在岗位级、工具级,这是我们应用层级的层面深度。同时我们应用的项目级、企业协同的应用相对来讲,从参赛项目当中反映出来是比较少的。多数企业还是处在一个项目试点,临时组建一个团队在一个项目上如何获得试点的效果,还是在这样的程度上。在应用的深度上面,大家对BIM技术的可视化的效果和模型方面挖掘的比较多、延伸的比较多,在信息数据方面的挖掘、利用、延伸方面相对的较少。我们推BIM技术,其实真正对施工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提升内部效益、降低内部的工作强度、工作负荷来讲,数据信息对我们才是有更大价值的。所以我们要利用BIM的数据支撑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协同支撑能力,这是今后我们往深度挖掘、往广度推广的几个方向,而不仅仅是可视化,可视化一定是BIM的重要方面,但数据技术支撑这些是给我们创造效益的地方。
针对这些大赛的项目,其实很多都是我们企业的试点项目。从这些项目当中反映出来,有一点问题的,大家对这些认知还是有一定争议的。什么样的项目适合我们施工企业去搞BIM?我们在答辩的时候也会提出这样的问话,有时候我们得到的反馈,这一点是比较可惜的。我们很多试点的BIM技术在三边工程的适应性方面不够好,只有准备比较充分的项目才能用上三边BIM技术,三边工程才能用上去。原因在哪里?如果这样的话,在我们国内的施工行业的BIM技术的应用局限会非常之大,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三边工程。所以我们的BIM技术如果在这方面的适应性有问题的话是会比较麻烦的。
我们的总结是施工行业视野要更加开阔,把本地化、专业化更好的解决方案拿来尝试一下。因为这些年大量的实践探索已经表明,我们只要把BIM技术的解决方案选对,更加落地的方案、更加本地化、专业化的方案,实施方法对路,BIM技术在三边工程上可以获得很好的应用效果。所以三边工程更应该用,因为三边工程往往是更加粗放,浪费更加大,但是我们的解决方案和施工方案一定要选对。
通过试点培训团队,大家都在做,利用试点项目把团队带出来。但这个带出来的过程,公司一把手的重视度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试点项目当做是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这时候就往往会失败。因为在目前的形势下BIM技术必须是我们的战略,我们一定要取得成功这样的决心下来的时候,成功往往是可以实现的。
最后几点建议,上海市政府的58号文已经发出来,BIM技术在现在这个时点上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认为一定要成为施工企业的一个战略,这样去重视它,这时候我们的整体实施规划、应用方法就会比较符合实际,组织上要进行落实。各位,我们从战略上重视了,一定要有专业的团队去学习尝试这些技术,我们应该成立一个企业的BIM技术中心,而不是我们只是散落在一些项目上,我们可以集中资源为更多的项目提供BIM技术的支撑,那时候投资回报会更大。所以我们内部要把这些应用的标准、数据的标准、实施的标准通过和专业的BIM顾问团队联合,把这些体系建立起来。内部针对BIM团队要建立晋升的体系,制定奖惩制度,把各个专业小组的分工落实,这样我们才会把这些试点项目、这些大赛项目的成果在自己的企业里固化下来,扩展延伸出去。
从所有的参赛项目当中,我们还是强烈的建议,要选择合适的施工企业,具有中国工程特点的BIM解决方案。中国的工程在施工阶段的特点跟国际上的工程相对而言差距比较大,不像设计阶段标准化的程度相对比较高。所以我们一直有一个“三段论”,设计的BIM形成的成果和施工的BIM、运维的BIM是分化的,它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它的底层数据的结构、底层的应用扩展的目的都会不一样。我们施工企业最重要的是要选到一个适合我们能够创造效益,能够真正落地的BIM技术方案,这方面非常重要。如果我们选了一个设计点用得很好的BIM,你可能拿过来用在施工阶段仍然是成果和投入效应、投入产出都不够理想,所以这些方面我们要再次强调和提醒。BIM技术的实施一定有它自己内在的规律,施工企业要把施工的本地化的问题、专业化的问题、成本管理的问题、技术的问题能够解决好,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的生产力,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另外一点,我们从大赛的项目上也感觉到需要提醒的是,我们的施工企业要重视数据信息的安全。BIM的数据,作为企业成本这一块,每家单位都非常关心,我们跟企业互动的时候经常会问到,“杨博士,这些数据我的业主会不会知道”,大家很敏感,特别是造价这一块。我们看到一些问题比较严重,我们这些技术的数据、模型的数据很不经意之间因为我们信息安全的重视度不够,因为我们要做一个应用,把这些数据、把这些模型很轻易的传到国外公司的服务器上,我们认为这是不太合适的,这方面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大公司最后肯定要部署自己的服务器,部署自己的BIM数据中心,中小型企业很多承包项目经理可能是用云的方式来实现这些数据的运用、团队的协同,这个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些服务器应该是在我们自己国内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像上海、华东特别是这些大的国有施工企业、大的央企,做的都是国家的重要工程,很多关键部门的数据是有保密性要求的,大家要注意。
最后希望我们通过这次大赛,能够把我们上海的BIM技术的应用,从工具级要向项目的协同、企业级的管理协同、企业级的节约化运营方面的应用去升级。总体来讲,这次大赛我觉得开了一个很好的头,给整个企业的应用带来了一种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这样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给我们整个行业所有的企业带来很高的价值。我作为专家评委之一参与到这个工作,能够为这么多施工企业提一些建议,能够为他们做一些实事,非常的高兴。最后谢谢各位!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