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码头,
原来的十六铺,
它既是码头仓库,
又是渔民维持生计的场所,
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是上海传奇故事开始的地方。
如今的老码头,已没有了船来人往的喧嚣与嘈杂,它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中。
早在2007年,在一片空旷破败中,老码头带着十六铺的记忆原地重生,将“上海滩”的金字招牌重新树立,伴随着黄浦江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彼时的改造设计,带着历史印记、带着城市回忆,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获得诸多美誉,也为操刀改造设计的三益带来美名。
十多年转瞬即逝,时代在变,城市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对“地标”的要求也在改变。建筑,是在时间长河里以固定姿态存在着的空间艺术;城市更新设计,更是要让这门空间艺术得以适应时间的变迁和需求的转变,即让建筑“成长”。
2019年,上海老码头第二次改造完成,整新亮相黄浦江畔,仍然出自三益设计的手笔——它不仅是老码头的又一次全面升级,更是一场传奇的延续。
作为老码头项目投入运营十多年后的第二次升级,本次改造主要分为建筑、室内和景观三部分展开,由三益设计多专业团队多维度合作,通过从功能、立面、材质的更新以及景观功能上的提升运用,赋予老码头全新的面貌。在保留海派元素与历史风情的前提下,使其适应更新、更快的城市节奏,在给予新生命的同时使其不丢失原有的记忆。
全新的老码头,定位为国际一流商业文化综合体,以高端白领、国际商旅者为主要目标客群,同时服务于周边社区,根据业态与建筑布局的功能性,自然呈现活跃的商业空间与静怡的文创办公氛围,设计师(BIM设计)针对不同区域的特性做提升改造。把展厅、文创集合店、餐饮、创意办公等潮流业态植入到设计当中,赋予园区新的生命力。
功能的更新迭代,是整个园区提升的重要基点。园区以围合式布局打造一个街区式商业综合体。此次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在提升内部氛围的同时,打通园区内部与外部街道的关系,从而带动客流。
设计理念上,空间设计围绕“一中心、三沿街”的设计重点。“一中心”指设计以园区中心的展示性建筑(一号楼)为核心展开,在保留石库门元素的基础上,围绕建筑立面局部材质做了更新与升级,并把室内与景观功能区域的改造与之相融合,让整个中心区域改造趋于完整。
“三沿街”则是针对沿街建筑,适当地增加了外立面橱窗面积,使建筑具有更好的展示性和商业氛围。材料的选择上,更多运用了色彩柔和、较为亲和的材质,减少建筑与到访者之间的距离感。园区内建筑数量较多,针对复杂和琐碎的设计条件,团队采用类型化的设计方法,统一规整外立面,使设计更清晰、降低施工难度,同时控制了成本。
景观设计方面,同样围绕“一中心、三沿线”的设计理念。以园区入口、水景广场和草坪的改造为重心,通过缩小原有东侧水池面积,将其整体改造为水广场,配合环绕的大片草坪设计,为人提供了更多的融入空间,以增强场地的参与性与实用性。同时拆除原有西侧水景,整合开放空间与外摆空间,作为未来开展多种活动的实用场地。通过拆除现有入口景墙,开敞化园区的入口界面,结合景观装置,形成开放性的门户地标空间。
围绕整体建筑改造,全方位提升老码头园区的室外空间价值,强化交通连接、多功能场地空间利用、鼓励室外交流、保留现状植被等,通过结合一系列林荫花园的增加、酒吧内廊的营造,使得空间的交流性、休憩性、观赏性得到全面的提升。
本案的设计手法是围绕高度提炼海派建筑形象化符号“石库门”为基本的设计语汇,并以此进行类型上的拓展与更替。以建筑师的独特视角,将城市文脉、商业空间、社区生活进行互动式融入。使得建筑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散发出新的建筑魅力与空间活力。
本案室内设计方案延续了整体的设计思路,在保留原有建筑元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旧结合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一号楼的改造,作为与水景和园区中心紧密相连的空间场所,一号楼首层展览区域的设计对外强调与室外水景观的联系性,对内强调保留原有建筑的文化元素以及展览空间的功能性。
设计师运用减法设计,用最质朴的手法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结构特色,只是对木结构进行了重新的粉刷,用雅致的防水磨石地面与之呼应,在木结构的屋顶下大面积的仿钨丝吊灯以序列的方式排列开来,让整个空间更加通透,简约的老上海风格,为未来的展览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塑性。
历史建筑静静诉说着园区的故事,而建筑师用设计将故事不断延续。作为三益城市更新板块的重点项目之一,老码头的二次升级改造,从概念方案到项目竣工,历时约一年的时间,将为老码头未来的到访者们带来海派文化时尚新体验。
▲ 2004年,老码头前身(BIM教程),上海油脂厂
▲ 2007年,上海老码头第一次改造完成
▲ 2019年,上海老码头经历了第二次改造,全新亮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老码头二次更新
建设地点:上海,黄浦区,南外滩核心区域
运营单位:弘基企业
设计类型:城市更新
设计范围:建筑、室内、景观设计一体化
设计单位:三益设计|城市更新事业部,室内与景观事业部
建筑摄影:山间影像、三益设计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