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装配式建筑再次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建筑行业的焦点,许多人为其冠以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例如“高质量”装配化施工、“标准化”、“绿色环保”等,作为建设单位的甲方真的那么关注这些标签吗?
在市场中了解甲方的真正需求,才能准确判断如何提升自身企业服务产品的核心实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开始强制推进装配式项目落地,这一现状是否改变了建设单位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关注重点呢?
抓住这一问题,2018年犀点针对全国布局性的大型开发单位进行了调研(重点挑选综合实力排名前50的开发单位),成本和工期以39%及38%高居前两位。第二名的工期可理解为财务成本,综合来看甲方需求重点中高达77%直指成本问题。
在这个建设单位高周转的时代里,成本始终是甲方关注的第一要素,装配式建筑带来的增量成本也成为了他们产生抵触的原因之一。为了能够减轻建设单位的抵触感,同时合理并有效地控制其工程造价,2016年国家针对满足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计价需求,颁发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随后各省市也陆续出台地方性装配式相关定额政策,一定程度上把控了各地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成本。
工程消耗量定额以各类建筑结构类型所需构件为单位,也证明了装配式建筑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元素之一。在不同城市中有着属于自己不同的构件工厂布局情况,不同的构件类别组成,不同的构件需求量及供给范围。因此对各地构件价格了然于心,才能助力成功。
当各大城市开始强制推进装配式建筑,装配式也成为了建设单位拿地的前提条件。于是配合各地装配式定额标准,各大建设单位也慢慢被动接受了装配式所带来一定的增量成本,同时为了保证价值收益,对工期的要求也愈加严格。
装配式建筑的工期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说起,配套能力、专项施工经验以及施工管理。
所谓配套能力也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基准。以施工为核心,设计能力、构件生产以及部品部件配合输出完整服务链的产品,完整的业务流提升建筑全过程效率。
装配式建筑专项施工经验一般指结构施工,在施工现场也决定了工期长与短,最终是否能为客户在获取价值的过程赢取更多的时间。犀点挑选了目前市场中最为常见的3种建筑结构体系,对其平均施工速度进行了解析。
现场除去结构施工,第二大块就是内装修。随着许多城市开始推行精装修交付,如何在保证装修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机电与精装修施工工期成为了建设单位在工期方面的又一大需求。现场如何来管理并运用穿插作业的形式进行施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施工,缩短工期。
所谓穿插作业就是通过施工前合理策划,做到并行施工,比如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团队在施工,相互独立又互不干扰,以达到提速提效的目的。
一般来说,主体工程完成封顶之后,精装修单位才进场施工,这样精装修项目需要在封顶后14.5个月才能交付。而提前穿插作业,精装施工单位在主体施工至2/3左右就进场随主体流水施工,可以在封顶后7个月就完成交付,节省7-8个月的工期。
位于关注重点第三名的的建筑项目质量,除了建设单位,这也是终端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满足基础需求方面,我们可以先自问两个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了装配式建筑常出现的一些通病?是否能够满足终端用户最终的使用需求?犀点也为大家罗列了部分常见问题。
当满足了建设单位的基础需求,在实现省、快、好的基础上,甲方也着实希望能够提升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提升建筑成品交付完整性、建筑功能优化及性能提升成为了他们的额外需求。
从建筑功能的层面来说,新版国标除了提出全装修交付的要求外,在装修和设备管线记分项中装配式研发管线分离占了其中的6分。如何能够拿满这6分,优化建筑自身的功能成为了关注重点。SI住宅体系便很好的解决了管线分离的难题。
<<>>
所谓SI住宅体系,S(SKELETONORSUPPORT)是指承重结构骨架,固定不变;I(INFILL)是指内部空间,灵活可变。SI住宅体系最早由荷兰建筑师哈布瑞肯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随后被日本引进研究。如今,中国也开始慢慢引入该技术,为建筑的功能多变和优化做出了贡献。
<<>>
在建筑性能领域,被动房技术则成为了一个时下许多人在关注的热点。如果说SI住宅技术匹配了新版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那么被动房技术就匹配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了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国多地也已开始推行被动房技术/超低能耗建筑。
被动房技术正在起步阶段,或许许多人依旧会对被动房的定义有所疑问。通常我们所说的被动房一般包含五大要素: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外窗;无热桥设计与施工;建筑整体的高气密性;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而实现被动房目标关键则在于设计精细化和施工精细化,在这里也为大家带来一张“超值”被动房技术清单。
所以想要在市场中收获更多的战利品,必先利己之器,迎合甲方省、快、好的基本需求,拿出自己更好的产品与服务,突破产品/服务同质化,才能获取自己的装配式蓝海市场。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