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安装工程量“按图纸出量是实际工程量的N倍。”这可能有点夸张,正常情况下,两者的工程量应该不会相差得如此离谱,相差1倍就不得了。但按图纸计算出来的量与实际工程量确实是有差距的,并且差距不小。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按图施工和偷工减料?非也。难道是设计师胡乱画图吗?不完全是。这里另有“隐情”,因为根据安装工程施工规范,管线走向应按最短距离和适当弯折为原则。但设计师画图时如果也按此原则的话,可能谁也看不清图,所以设计时并不按最短距离原则走,可能要绕过密集线路才能表达清楚,当然,有些则属于不合理设计,如(BIM)有的改建项目,没在现场查勘过,设计院就出图。如果按图施工,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施工时不按不合理的图纸做,不能怪人家不按图施工,这也不叫不按图施工,是纠偏和纠错,是施工单位进行了“优化设计”。其实安装图纸上的管线走向仅是个示意,既不按它施工,也不按它计量。
现在出现几种情况:一是审计时以什么量为准?审计安装工程量时按图计量还是按实计量?这个不太好说,这里有潜规则,操作方法各异,也有一定的计量风险。按图纸计算也不能算错,但可以偏紧点。根据(BIM设计)计算规则,按图示尺寸计算工程量,但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不按此计量,会提出实事求是原则,按实计量。因为按图计量,施工单位会占很大便宜。施工单位一般也会作些让步,管线对安装总造价影响不是很大,双方一般不会在工程量上纠缠太久。
二,安装软件如何去适应这种差距?安装软件有个电子导图功能,它把电子图上的管线转换过来,但管线的实际走向和长度与实际是不符的。那么,是不是说安装软件就没用了吗?不能一概而论,这要看谁在使用,如果是施工单位用来做结算,是划算的。如果是用来做投标,应该要下浮,打个折,不能完全根据它算出来的量。如果是审计,不能全按软件统计出来的量,需要折衷一下或对不合理线路修正一下。安装计量不同于土建和钢筋,需要对软件统计出来的量进行微调。
用BIM解决安装专业中设计与施工脱节问题
能否用BIM模型还原施工实际走向?或者把施工实际真实地反应到模型上(BIM培训)?完全可以。
众所周知,设计院出的所谓的施工图,是没有考虑施工工艺等要求的,设计院施工图不能直接用于施工,也是基本无法用的,所以需要做二次设计或深化设计。
首先,要建基本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在此模型上进行管线综合、碰撞检查、施工指导、管件预制加工、管道工程量统计、竣工图绘制、出施工图。在做优化的时候就会把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部考虑进去,并真切地表现出来,包括管线走向、保温、支架、安装空间等,要HOLD住各种复杂情况,预先进行施工模拟,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不会有“层出不穷”问题。遇到现场的问题或设计变更,第一时间修改模型,之后出图,这样就保证现场和模型统一。这个模型就是完整丰富正确有深度的模型,根据模型出的工程量,就和实际的非常的接近。
不是BIM不好用,而是没用好BIM ,BIM的价值是巨大的,通过模型碰撞查检和模型分析,图纸返工的问题可减少50%,图纸优化的时间减少三分之二。凡事开头难,开始建模型需要花费点功夫,后期可一劳永逸”,就是按图施工,简单的模型维护。
现在的BIM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基础的资源绝大多数都是具备的,只是流程大家不去改变,做的价值点也是很肤浅的,没有深入去做。大家都只顾着说BIM能做到什么,没人去研究怎么样做到。这可能是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和积累,毕竟,BIM应用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大家都在探索之中,对BIM具体如何实现的思路是模糊的。另外,还有一种务虚的倾向,喜欢用大而无当的宏大叙事去解释和炒作BIM,却缺少具体的微观方面研究。
以现有的工作流程实施BIM与BIM的本质正好是相反的,我们说BIM对建筑业带来变革,不仅仅是指技术上,更是理念、流程、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BIM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改变工作流程。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