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一:民用建筑转使用价值的定位
菩提谷是一个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项目,几十年的老房子,采用传统的构造方式,以前仅用于最基础生活诉求,业主意在把它改建为符合民宿功能的诉求。菩提谷主要有6幢民居改为四栋建筑,分别用于接待和用餐的不闻餐厅,承接团建的开心居,适用于包栋和散客的布袋居和静坐居。有相对完整保护的房子,也有已经倒塌没建连接的老房子,还有甚至只剩下一堵老夯土墙。
▲平面图
此民宿筹建初期正处于民宿的兴起时期,如何把建筑的保留与创造结合经营诉求变成主要议题。业主希望有一个当接待中心,客房上需要做到团建与个人都能适用的空间。就现有面积根本无法满足功能,适当的加建与重组变成首要方式,方法是确定1号楼为主接待中心,2、3号楼为一个十个客房的大团建+散客区,4号楼与5、6号楼分为两栋小团建包栋区,也可接纳散客。动线上采用一轴两分区解决,由1号楼所设定的接待+餐饮为核心,分两条路线分流到散客区与包栋区,这把服务后场动线与客人动线分开,单独设置了一条隐蔽的后场服务动线,完全与客人分开,我们叫“消失的管家”。主题设计定位意在融入山村肌理和山地环境中,做到入住所需的舒适度与私密性。
▲交通流线
议题二:关于山地建筑的设计诉求
融入、舒适、私密是整个项目所期望达到的诉求。融入是求意不求形,本着山村肌理的再梳理不破坏为前提,以与山地环境中的草木绿植和谐共存为目标,舒适度上主要考虑如何在现有较差条件的建筑空间与现实生活找到平衡点,隔音、保温、通风、潮湿、采光不足都是现有建筑上急需解决的问题,私密性即安全感,也是项目上必须慎重思考,如何在建筑空间与交通流线上找到规避与时间差。
议题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这里重点解读关于每个建筑空间的定位与诉求,然后在实际场地情况上如何解决。
1号楼功能:接待、餐饮、厨房,1号楼建筑保留相对完整,为三开间的老房子,面积达不到使用上的需求,内部阴暗潮湿;二层空间层高明显不足,采光不足,保留原有老房子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如何增加新建筑并与之融合比较关键,所以在顺应原建筑基础上增加一个一层的建筑。紧贴老房子设置了一个入口门厅与一个满足中西餐、咖啡厅的空间,顺着山势与之融合,新增建筑把正面与顶上局部用大玻璃处理,解决采光问题,老房子二层把原有屋面拆除,由当地老木匠用榫卯结构做加固与增高处理,开了一个天窗,增强室内中心位上采光度,关于内部空间的潮湿问题,由于老房子的结构问题,只采用了后置设备来解决。
2、3号楼功能:(大型团建、散客)、公共休息区、会议、客房、布草、厨房。2号楼为三开间老房子,耳房已倒塌。由于年久失修,房子呈现破败现象,属危房;3号楼为倒塌后重新盖的砖混结构,其有破坏现有山地民居的感觉,因此整体改造上做了个大胆决定,拆除破坏山村面貌的新建筑,主力修复老木头房子的方式上进行加盖,由于老房子上隔音较差,在楼板面上进行修复现浇加固处理。
4号楼功能:(小型团建、散客)、公共休息区、客房、餐厅、厨房。4号楼为三开间二层加双耳房,其中一个已经倒塌,建筑相对完整。此建筑改造上遵循原有做法对外立面进行了大胆处理,原有倒塌耳房用一个现代方盒子筑成,另一耳房与原有老房子做结合,增加了一个一层灰空间与二层露台,外加每个房间都开启天窗,原有老房子在结构上允许增大原有窗户,极大改善空间的体验度。
5、6号楼功能:(小型团建、散客)、公共休息区、客房、餐厅、厨房。原有5、6号楼建筑几乎不可用,5号楼已倒塌,留下一堵墙,经过岁月洗礼甚是好看;6号楼已属危房,在建筑学塑造上萌生了一个想法,怎么因为一堵墙而产生一个建筑呢?5、6号楼的改造就在于保护一个大自然与时间共同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的塑造,所有的内置功能与建筑形成都为遗留的墙让步。最后空间枯入了一件古董。
结语
菩提谷的改造设计上一直在追求山地民居应用于当下的再创造与山地环境的融合性作为思考议题。
▲ 场地地形
▲ 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杭州菩提谷度假民宿
建筑事务所: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 黄志勇
建筑设计:黄志勇、郑若侃、李华京
室内设计:王志刚、林燕华
景观设计:郑若侃、周城、裘建宇
结构设计:林盈峰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