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街角的形象©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华夏文明,历来注重对历史的记载与保存。档案馆作为收藏与保存历史资料的专门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兰台。其后经唐宋的甲库、架阁库、到明清的皇史宬,历代都有充实和发展,始终是国家层面十分重要的文化机构。
作为档案馆的一种类型,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的是城市建设的资料,收藏的是“筑城史”。如何以建筑的语汇,表达出城建档案馆的这种文化属性,是设计之初,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
△ 隔岸相望©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砖砌”作为设计概念
城市虽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但“筑城”却是一种营造活动,一种物化累积的过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考工记》上对于“筑城”的法则描述,计量单位甚至精确到尺,可见其对于物化营造的重视程度。
回望整个筑城史,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朴素而有代表性的建造方式,来实现对于筑城历史的外化表达。而“砌筑”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一方面,它作为最传统的建造手段沿用至今;另一方面,它代表着物化累积,逐渐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城建档案馆需要收藏的内容。
△ 立面说明
一般而言,“砌筑”的动作,是将某种砌块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堆垒,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事物。于传统建筑而言,砌块通常以砖、石为主。而本项目以“砌筑”来喻义“筑城”。那么砌筑的对象,首先应该是空间本身,即将空间作为砌块。这就需要将档案馆建筑的功能空间进行解构、分类与重组;并进一步将其或公共、或私密、或开放、或封闭的属性外化,形成大小不等、虚实相异的“空间砌块”,有序地砌筑在恰当的位置上。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我们更像是:“砌空间以喻城”。
筑城的历史,我们也希望在这座建筑上可以被直观地阅读到。为此,我们选择了当代城市建设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材质:混凝土、石材、面砖、玻璃、金属板等;将其随机错落地附着在“砌块”表面,造成某种无序杂乱感;如实地展示出城市当下的状态。
△ 不同材质的砌筑©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我们从天一阁收藏的古铭文砖中得到启发,将宁波城历史各时期的行政名称,以篆书转译的方式,压印在“砌块”上,形成隐晦却又可读的纹饰系统。此外,为了增加玻璃砌块的质感,营造朦胧的内部光影效果,我们将《考工记》中最早关于城市建设和《园冶》中关于园林营造的文字段落,以活字排版的方式,镜像印刷在建筑底层与空中的两片玻璃幕墙上。玻璃材料因此变成一种可以被解读的肌理,提示着建筑的功能与文化属性。
△ 立面说明
△ 文字作为信息与肌理©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 印在立面上的《考工记》©行知影像
“砌筑”作为营造法则
建筑而言,被使用的虽然是空间,但营造的却是实体。“砌筑”作为最传统的营造手段,其本质可以理解为基本单元模块的组合,这种组合遵循着最直接的力学原则。如果由此反观整个传统营造体系,那么包括木构系统在内,都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砌筑”系统,整个营造史也就是一部砌筑的历史。
因此,在本项目的实践中,我们希望“砌筑”不仅仅是作为“筑城”的文化隐喻而存在。它作为营造逻辑的意义更为重要。于是,我们设计了一整套当今建造技术条件下的“砌筑式”营造法则,并付诸实施;整个过程也算是对传统营造体系的一次致敬。
△ 砌块分类
△ 砌块的虚实反映空间的属性©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首先是结构。
整个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为了实现结构的“砌筑”,我们将整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模块化切割,三层以上的结构构件,包括梁、楼板、柱、楼梯等,全部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混凝土构件在工厂预制并养护完成后,到现场只需要做相对简单的浇筑连接。施工的精度得到提高,施工的周期大幅度减小。本项目也因此成为宁波地区公共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
△ 透明的服务大厅与上部的办公©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然后是围护外墙。
区别于常规的加气混凝土砖,本建筑外墙采用的是ALC墙板,预制装配施工。ALC板长度可以覆盖整个层高,具备保温性能,无需再做附加的保温面层,施工变的简单。外墙装配式施工的另一大好处是,几乎不需要进行湿作业,也不需要搭建覆盖整个建筑立面的脚手架维护网,工地变得整洁,施工过程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大大降低。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记录下施工的整个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砌筑”的过程实时地呈现在城市环境中。
△ 服务大厅的入口引导©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 抬高的服务大厅拥有更好的视野©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包裹着各种建筑材质的“砌块”,同样采用了工厂整体预制GRC模块,现场吊装的施工方式。为了确保“砌块”的尺度和肌理效果达到预期,我们不厌其烦地去工厂通过1:1的样品推敲细部,并在现场挂样后,坚持完善意见,最终达到理想效果。原先的设想是4m X 8m的“砌块”整个吊装,如同真实的“砌筑”;但最终由于交通运输的限制,只能切割成小块,到现场再拼装。尽管如此,当第一块“砌块”开始吊装,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砌筑”这个朴素的建造动作带来的震撼力量。
从“筑城”的文化隐喻,到结构的模式搭建;从墙板的拼合,再到“砌块”的吊装;“砌筑”作为一种营造的逻辑,在城建档案馆这个建筑的实践过程中,贯彻始终。
△ 主立面形象©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 档案接收入口的形象©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 档案接收厅©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 服务大厅©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 建筑功能
筑一座城,藏一部筑城史。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场“砌筑”的实践,来理解建筑学作为空间、作为文化;更作为营造、作为“器”的存在。
△ 西接新城©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 东望远山©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设计图纸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三层平面图
△ 五层平面图
△ 立面图1
△ 立面图2
△ 立面图3
△ 立面图4
△ 剖面图1
△ 剖面图2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宁波城市建设档案馆
设计方:DC国际 · c+d设计研究中心
公司网站:www.dccd.com.cn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5.03—2017.05
主创及设计团队:董屹、贺玮玮、章甲、张春伟、汤洁
项目地址:浙江省宁波市东部新城核心区
建筑面积:23688㎡
摄影版权:山兮建筑空间摄影;行知影像;小流影像
合作方:宁波市房屋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客户:宁波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