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4月16日,甘肃古典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海谦在接受专访时认为,在信息化时代,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古建筑修缮中的运用,不仅能精确采集尺寸数据、直观反映真实原貌,还能为后期古建筑维保工作、文创赋能打下很好的基础。
甘肃古典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海谦认为,古建筑由传统修缮向信息化、数字化保护转变,是古建筑保护传承的必然发展趋势。
如何将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完美结合是世界性课题。在我国,留存的各朝代古建筑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结构复杂,且大部分由木结构构建。受自然破坏、气候环境、人为因素等影响,大部分古建筑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古建筑的修缮专业性很强,如何表现其内在的历史印迹、文化传承和民族情怀很难。”张海谦介绍,古建筑与现代的建筑存在很大的区别,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古建筑是历史遗存有其特殊属性,它承载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信息非常重要。当下,随着修缮技艺的优化创新、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这项工作正向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迈进。
以前,他们主要通常依靠建筑物的描述文字、史料记载考证,留存影图以及对比同代建筑等信息来做修缮。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许多古建筑相关信息不完整,有甚者没有任何资料文档,给修缮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难度。
同时,与其他文物大省相比,甘肃古建筑总体体量不大、各建筑相对分散,且每年的修缮工程量十分有限,进而影响到后期的数据收集、资料归类、工艺创新等诸多方面。以古建筑的屋顶为例,它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屋顶各构件单件加工相对容易,但“组装”难,尤其是各个节点后期的精准衔接,它属“环环相扣”,这就需要施工者有过人的技术和长期的实践才能做好。
如果在古建筑修缮中运用BIM技术,技术人员就能通过前期采集的数据、设计时的数值量化等,可以更加精准的获取古建筑的相关数据,让修缮、维护等工作变得更加“透明”,从而实现对古建筑的整体性保护。还能减少施工过程中材料损耗、减少时间(进度)上的浪费,最大程度保证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那么,BIM技术在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的施工中有哪些优势?张海谦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前期建模,精确记录古建筑的二维、三维信息,并利于数据保存;二是对各古建筑信息汇聚后,可组建一个精确的“大数据库”,便于后期维保和传承;三是古建筑信息的数据化,使今后的建筑工艺可做到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设计;四是可衍生做古建筑的“沉浸式”体验以及文创产品的赋能。
“当然,BIM技术在古建筑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在未来它还会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完成古建筑的修缮、仿古建筑的施工,甚至是创新设计与施工,好处举不胜举。”张海谦如是说。
BIM模型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可全面提升工程造价行业效率与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流程,高效率、高精准度的完成工程量计算工作。以上内容就是“古建筑修缮中运用BIM技术:最大程度保证古建筑的‘原汁原味’”,更多BIM热点资讯/教程分享欢迎关注建筑界BIM频道。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