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推进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 11月10-11日中国图学学会土木工程图学分会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协同应用创新发展”为主题,在深圳召开了第八届BIM技术国际交流会。业内知名专家、高校教师以及来自勘察设计、施工、房地产企业、软件厂商等代表300多人共聚一堂,对自主可控BIM平台软件、BIM(正向)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运维、政府监管与CIM等前沿及热点技术,以及“十四五”期间BIM应用和数字化转型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及探讨。本次会议开通了在线直播,由于会议内容新颖,吸引了在线参会人数超27万人次,创造了建筑行业BIM技术交流的在线人数新高。
我国“十四五”规划为数字经济发展描绘出宏伟蓝图,数字化转型成为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在建筑业,BIM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图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孙家广教授指出,随着图形算法、可视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研发自主可控的三维图形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对发展自主可控的BIM平台、BIM软件、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等提出迫切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图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孙家广教授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院士在会上对BIM应用提出三个方向:一、BIM推动建筑高质量发展。使用BIM技术能够更好地完成建筑设计,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可以支援并改善许多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业务实务流程。二、多要素动态协同实现建筑‘一体化’发展。建筑设计需要“全方位思考”,设计内容、形式与技术手段要周全,为人提供周全的服务。近年,BIM在建筑全专业、全过程协同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三、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EPC(工程总承包)+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四位一体模式发展。深圳作为国家级和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将装配式建筑提升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EPC(工程总承包)+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四位一体模式,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深圳模式”。当前,装配式建筑作为创新产业,呈现出从起步到规模化发展的态势。未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为城市绿色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注入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院士致辞
中国图学学会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教授在大会致辞时指出,由土木工程图学分会举办的BIM技术国际交流会已经走过12个年头,共举办8届,已成为学会的重要学术会议。围绕BIM技术,中国图学学会在国内最早开展BIM技能等级考评工作,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名BIM技能人才。今年也正好是中国图学学会举办的 “龙图杯”BIM大赛的第10年,“龙图杯”大赛为参赛项目和人员搭建了一个技术交流平台,共同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图学学会仍将结合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学会的交流和服务领域。近年,随着图形算法、可视化、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学会在今年换届时,与时俱进新成立了“数字孪生”、“智慧工厂”、“物联网图形学”、“可视化与认知计算”四个专业委员会。土木工程图学分会的领域可以与这些新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重点相结合,特别在与BIM、信息技术结合方面,可以共同探索新的应用模式,发挥出学会各专委会优势资源,共同为新技术推广搭建平台,推进新技术的应用。
中国图学学会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教授致辞
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杰峰总经理认为,在推进“新城建”的过程中,解决建筑行业面临“卡脖子”问题已经是一个核心关键技术。许杰峰总经理提出从三个方面深入推进BIM技术发展:一、标准先行,推进BIM应用。近年,国家和行业BIM标准已经发布了7部,这些标准为BIM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在国家和行业BIM标准的指导下,许多学协会也发布了一批BIM相关标准,形成了国家和行业到学协会到企业再到项目的不同层级的标准,这些标准保证了BIM的落地应用。二、突破“卡脖子”技术,促BIM产品研发。为突破工程建设行业的BIM平台被国外“卡脖子”问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兄弟单位承担了发改委、工信部的重大专项,开展建筑工程自主BIM平台研究,建立了BIM应用生态圈,推进自主BIM应用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三、BIM将在“新城建”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新城建”建设中,BIM技术是基础数据来源,贯通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和全产业链。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性软件与数据平台、集成建造平台。
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杰峰总经理致辞
会上,马里兰大学资深教授、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的主编做了题为“建造5.0:基本理念和未来方向”报告。指出建筑5.0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工业5.0的范例,将目前为止建筑4.0的成就与保护环境和提高建筑设施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等目标相结合实现建筑5.0。
清华大学顾明教授做了题为“BIM:从可看到可信”的报告,从模型的合标性、合规性、合法性等角度,分析了当前限制BIM技术深化应用的协作、性能、权责确定等瓶颈与可能的解决方法。
本次会议开设了多个专题论坛,在自主图形平台论坛,专家们介绍了打造国产自主三维图形平台及生态圈、BIM数据中台等,攻克自主图形平台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面对现代建筑工程的体量越来越大,工程所涉及的构建数量庞大,构件间关系复杂,细节繁多,这都对BIM设计平台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高效的组织庞大的工程数据?如何保证BIM平台的运行效率?如何支持多人乃至多专业的团队协同工作?都是图形平台有待突破的。
在BIM设计及全过程BIM应用论坛,来自设计企业的专家和软件厂商共同对BIM(正向)设计中的难题,提出BIM(正向)设计的关键技术、设计院全面实施BIM正向设计的技术与管理要点,以及建立统一的 BIM应用标准、BIM信息交换和设计管理协作平台。在鄂州机场项目等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应用BIM技术进行数字建造,通过集成化的技术管理和一系列数字化手段切实保证工程设计与建造的质量,为智慧建设筑牢数字底盘。
在智能建造论坛,专家们认为智能建造已成为“新城建”重点任务之一,对智能建造所依托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与核心功能,面向建设工程全过程、全参与方、全要素的互联网生产组织方式,实现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与价值重构进行了交流。
在智慧运维论坛,专家们提出如何利用BIM、IoT、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超建筑消防、安防、设备设施、能源、环境、客服等运维管理,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运维,从而提升产业整体价值。
在政府监管与CIM论坛,结合前海深港合作区、深超总片区的建设,专家们提出数智空间应基于GIS、BIM、IoT等数据相互融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是城市公共数字底座,是新时期城市空间大数据的集成表现形式,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精细化治理的趋势要求下,如何支撑构建城市精细化空间数据,深入挖掘复杂场景的数据应用,是未来CIM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圆桌沙龙讨论“十四五”BIM发展
中国图学学会土木工程图学分会主任高承勇、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广斌、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程管理系副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张金月、广州优比建筑咨询有限公司 CEO何关培、浙江省建工集团总工金睿以及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副总工程师王国俭等专家分别主持了会议主论坛、分论坛、主题沙龙。
本次会议由《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编辑部组稿编辑出版论文集,论文集共计592页,收录论文85篇。论文集继续被中国知网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可上知网检索阅读下载。
本次会议邀请了48位专家进行报告交流,会议达到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交流的目的,在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协同应用创新发展、推动BIM 在“新城建”中的落地应用起到及时、有效的推动作用。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