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作品《永无止境》是为纪念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八十周年而创作的,作品位于学校西校区中心广场。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年以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涉外人才,这其中先后有400余人出任驻外大使,2000余人出任参赞,学校也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作品创作概念源于对北外精神和使命的解读——沟通、交流、连接。作品形态正是对这三个关键词的视觉化和空间化的表达。
场地分析
作品所在的场地是由西校区大门和三栋主教学楼(国外大厦、德语楼、国内大厦)围合而成的长方形休闲绿地广场。作品具体的点位选择在长方形广场的最西端。现场调研时我们发现,西校区大门与西向正对的主教学楼(国内大厦)并不在同一轴线上,而是有几米的偏差,因而在东西向上形成了两条轴线,这一现象给进入这片场地中的人带来了困扰,总觉得主教学楼(国内大厦)空间方位不正。
△场地分析 © 场域营造工作室
然而,这一困扰正好给作品基本形态的确定指明了方向。因为,如果作品选择竖向形态只会更加突出空间的错位感。只有横向的形态才能起到模糊双轴线的作用,让作品成为空间对位的焦点。
作品形态生成与创作表达
如果作品基本形态的确定是源于对空间场地的分析及优化的结果,那么具体的形态与空间又如何产生?这时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创作目的——体现北外“沟通、交流、连接”的精神和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再结合基于场地推演出的基本形态,我们最终选择了椭圆形作为基本空间原型。
△体量研究 © 场域营造工作室
△三维肌理生成 © 场域营造工作室
通过对椭圆在空间中起伏拉伸形成一个充满张力的环拱结构体。环形有沟通、连接、无限循环的喻义。拱形结构又与桥梁形态有某种联系,这进一步体现了北外在涉外事务和文化交流上的沟通桥梁作用。
△形态生成 © 场域营造工作室
△结构及表皮优化 © 场域营造工作室
环拱结构使作品既有外在“形象”又有内部“空间”,因此,这件装置不仅可以观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供人参与和体验的空间。作品既是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又营造出了属于自身的空间场域。
为了进一步加强作品的可阅读性和亲和力,在装置内表皮镂刻了101种语种书写的“你好”这一日常问候语,而这101种语种正好涵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全部的语言专业,展现了北外向世界的友好问候。
△文字编号对位 © 场域营造工作室
材料与技术
作品采用5毫米厚耐候钢焊接而成。文字背后内衬LED灯光,夜晚可以发出柔和的暖光。
耐候钢这一材料的使用是想与主教学楼外墙材料(暗红色陶砖)呼应,使装置与周边环境产生关联。耐候钢这一材料的使用吻合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气质——富有张力和动感的同时也具有厚重磅礴的气势。
从技术层面上看,作品内表皮的文字是整个作品制作过程中最难处理的部分。从数字三维创作到手工实施需要创作者和制作者通力合作才能完美还原理想的作品效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101种问候性的文字信息,才使得作品与场地和大学特殊的专业类型产生“锚结”,也使得原本抽象的作品有了温度和亲和感。
△平立面图 © 场域营造工作室
项目信息
作品名称:《永无止境》
作品创作:胡泉纯
创作机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创作执行机构:场域营造工作室
创作执行团队:原航、向昱、陈松林
艺术指导:张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技术顾问:毛庆虎
制作单位:北京敬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
委托方:北京外国语大学
作品尺寸:12米×4.5米×4.8米
材料:耐候钢、LED
创作时间:2021年3月
建成时间:2021年9月
摄影:金伟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