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关键在于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持续的、准确的数据表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的传递。与国外发达国家BIM技术应用相比,我国BIM技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我国BIM应用所面临着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
首先,我国现有的建筑行业体制不统一,缺乏统一、规范的国家BIM应用标准,而且对于出现的问题责任划分不明确,这些都给BIM在建筑行业推广带来较大困难。虽然现在出现了地方标准但国家并没有颁布BIM标准。这导致各参与方对BIM模型的建模深度、模型的交付格式、信息的编码等各有各的“标准”,以至于由于缺乏规范与标准引起BIM应用混乱。
其次,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在传统的项目阶段管理模式开发管理、项目管理、设施管理中,各个阶段的参与方都专注于自己的管理目标,使得项目信息的共享和使用都停留在阶段性和局部性,缺乏全局性导致设计、施工阶段只能在实际建造中发现问题。然后参与方再交流,这就造成频繁的设计变更。因此很难对不同阶段之间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造成信息的支离破碎,形成“信息孤岛”。
再次,对BIM理解片面。现在对BIM技术及BIM模型理解较为的片面,主要体现在一部分人认为BIM就是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建不同的建模,忽略BIM模型具有项目全生命周期特点,把BIM模型分阶段的分离,而且对如何建模、信息的深度等级、模型的交付格式、信息的设计标准等缺乏相关的概念,以至于所建的“BIM”模型要么信息杂乱要么所建的模型只是项目某一阶段的信息缺乏全局性。如许多施工单位所建的施工模型只是用来做碰撞检测。另外一部分人认为BIM就是revit或者Bentley软件,虽然BIM技术包含这些核心建模软件,但对于BIM模型来说其模型的应用更为关键,实现BIM模型的应用关键之一是数据的交互即如何通过数据交互使得软件之间实现信息完全传递,通过不同的软件实现不用阶段的应用。如利用Xsteel进行钢结构深化设计、GreenBuildingStudio进行绿色分析等。
最后,缺少协同设计应用。由于信息创建、交换和共享没有统一的集成平台,使得在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大多是基于本专业的软件进行模型的设计,不能有效考虑与利用其他阶段知识和实际情况,通常某些错误或不合实际的信息直到传递到下一个阶段才能被发现。传统的项目建造是由设计单位出建筑、结构等图纸,然后施工方依据图纸信息进行项目施工。对于设计而言并没有太多考虑现场情况这就使得施工中的许多问题并不能反映给设计方,往往是施工中出现问题后才能把问题反馈给设计方,依靠这种信息沟通方法,极容易造成信息沟通不及时,信息传递产生滞后性等现象。不但增加了项目工期、而且增加了返工与复工的费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把控效率,协同平台的搭建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单位尤其设计单位积极的搭建协同平台,以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但是对于整个项目来说这些协同设计平台只是涉及项目周期中的某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并没有解决不同单位在不同工作阶段之间信息的衔接问题。不提高BIM的协同设计应用效率将很难发挥BIM技术的应有价值。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