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点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千年盐都”仙市古镇,靠山面水,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仙市古镇南北遥相呼应。设计方案从尊重当地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以蜿蜒的盐道意象作为设计基点,将川盐古道以新载体形式呈现。希望可以再现川盐古道文化,唤醒消逝的记忆。
场地信息与地域文化
△图源网络
△村寨环境与文化习俗
空间组合
场地位于自贡市东南十一公里处的釜溪河畔,总占地面积约为30000㎡,其中建筑面积约为15000㎡,北部群山环绕,植被丰富,南部与村民活动公园、小学、中学隔路相邻,是村落的活动、教育和聚集中心。
△场地平面
建筑立面使用镜面反光材质反射周围环境。黑色磨砂拉丝钢材质的穿斗构架对当地巴蜀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进行再现。镜面材质映射环境为虚,黑色磨砂金属材质构件为实,虚实相映。建筑立面结合巴蜀地区山脉轮廓,通过镭射反光质感的彩虹玻璃在建筑正立面进行艺术表现。
△建筑轴测
场地位于地势起伏较缓的坡地上,根据地形等高线,横向布局建筑群,使其自然的形成南北建筑的高度差。建筑群中部的道路贯通南北,加以东西横向的道路形成内外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
设计意向
本文化综合体承担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与外来游客的旅游配套设施的两项功能,其中包括图书馆、农耕文化馆、居民活动中心、卫生所、商业街、邮局、后勤部门等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尊重当地川盐古道传统建筑空间格局,建筑皆为一至两层。
选地周围群山环绕,空气湿润且多雾气,云烟环绕于建筑之间,建筑消隐于自然中,让人仿佛置身画中,体验到传统山水画的美学感受。
穿斗结构的受力特点在于“穿”,立柱和穿枋的交织分割,构成大小不同的矩形空间,再构架划分上呈现黄金分割的比例尺度,并将建筑外立面的穿斗样式抽象提取出来并加以使用。
△建筑平立面
受当地群山环绕的意向启发,在建筑外立面上通过彩虹山形玻璃来再现其山之连绵。由南而北望向整个建筑群,不同建筑立面上山形玻璃会相连在一起,与后山形成呼应,营造群山连绵的视错觉。
图纸表现
传统的川盐古道文化历史悠远,一路风尘仆仆走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已现代生活中不适应于发展而逐渐淡化。盐道文化激励了一代代当地人,如何平衡现代化发展与文化继承、当地传统建筑构架样式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案从保护传统建筑文化角度出发,对地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延续的思考。在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赋予现代建造手法,将川盐古道以新载体形式呈现使其再生。
建筑消隐于自然中,让人仿佛置身画中,体验到在现代建筑手法下传营造传统山水画的的美学感受。
每个建筑单体的东西向,是环抱空间的透明玻璃幕墙,内部空间被吸入玻璃里,消失于自然之中。在消失的同时,也变成了建筑。自然、建筑与人和谐统一。
农耕文化馆为连续通透营造无界的空间通透感,设置展区随着浏览路线的起伏而分布其过程中,人其中感受到川盐古道历史的发展变革,让人在行走的过程中,身临其境这悠远的历史之中,品味尘封的历史娓娓道来。
图书馆是建筑选地的核心建筑,内外围合的通高书架呈现几何式中心对称。坐在高挑的落地玻璃旁,人在阅读中被自然景观和图书环绕着,氤氲着图书的气息和窗外远处山景暗香浮动。给人以沉浸、安逸的图书体验。品一本好书,体会光影浮动间时光的悠然流逝,感受悠然自得的生活。
除此之外,居民活动室、商店、卫生所等其它空间遵循主张温馨生活化的心灵体验。
人们可以自如的在空间中进行各类生活活动,川盐古道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发展中鲜活起来,在新时代不断传续。
结语
设计方案将巴蜀地区的川盐古道建筑文化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领域,旨在更好的继承、弘扬川盐古道传统文化,推动巴蜀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希望真正契合当地人们脑海中消逝的文化残影,寻找一个精神寄托的温馨场所。让人们驻足当下,遥望古今。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林河陌影——仙市古镇活动综合体方案设计
设计方:外行建筑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22年1月
主创设计:丁向磊
设计团队:郭仕德龙 卢颖萱 印玥
项目地址:中国·四川
建筑面积:15000㎡
摄影版权:场地图片源自网络,其余图片版权均属:外行设计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