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为是一座横跨马鞍溪公园腹地的人行景观桥,具备复合型的意义,给予线性的空间更多的向量内涵,包括“面”和“域”再次被解构的可能性。说到底,在人们心目中,“桥”的定义是什么呢?它是真实的一座桥,也许是一个意象化的符号,可以类似等价交换一样地保证能量守恒。
当我们重塑可能性的时候,首先需要分析项目的背景,挖掘当下的深层次原因。设计师团队在搭建设计框架的时候,会问许多个“为什么”。
01“为什么”强化各城市功能的联系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占地8000余亩,校舍面积16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5万余人,专任教师3000多人。马鞍溪公园两侧均有居民区,亦有大量出行需求,人员叠加,通勤压力倍增。马鞍溪公园整体呈带状分布在西南大学的西北侧,这个狭长的绿化带给西南大学提供了一个半围合的清净之所,但却物理地把西南大学与西北侧的城市居住区切割开来。三点一线的人员流转模式同样适用在学校,必须综合考虑如何解决棘手的交通问题和居住通行问题。这也是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再一次重新梳理。
02“为什么”导出城市社会公益价值
马鞍溪湿地公园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但位于谷地的生态系统并不能及时与两侧的居住区和西南大学产生更加良性的互动。这样的错位式互动需要被挖掘。巨大的垂直纵向陡坡,无法用台阶去消化,只有通过桥来输送效益。同时,需要兼顾景观休闲的功能,再次激发湿地公园的活力,共创秀美的人居图景。
❶现场高差巨大,两侧联系方式缺乏,且难度大
❷利用台阶消化高差,开发及加强各地面空间的粘合性。
❸发掘高差的垂直隐秘区,发展多层次综合体式的立体交通空间。
03“为什么”触发区域经济活力,建立老区自信名片
项目位于的北碚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缙云山、北温泉、重庆自然博物馆、西南大学、卢作孚纪念馆、老舍旧居、张自忠烈士陵园、复旦大学旧址等重要景点都分布在项目周边。老区的城市生态的系统的再次定位是一次非线性的融合,本人行景观桥既是对“新”、“旧”的区域切割,这种新旧融合的组团模式可以进一步发掘城市活力和吸引力。
总结
不同于传统线性桥梁单向的交通枢纽的模式,项目基于具体使用者的诉求,拆分项目设立的诉求点,然后点对点的模式来用设计的手法去回答项目现状的问题。联系少,那就加强联系,立体交通网的设立可以很好的解决现状问题。缺乏公共空间就引入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和设施条件。缺少城市发展的新动力,那就给老区注射新血液。在割裂中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有条件的明示不同城市区块间的主次感。学校应该不再是一个被线性切割的围城,象牙塔里的你我,都需要走出去看看;围城外里的人们也需要通过这座桥,再次走进校园,年少轻狂。
项目图纸
△顶视图
△不同角度视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人行景观桥项目
桥身总长度:约270m
桥身总高度:约45m
总造价估算:约7000万元
主持合伙人:林聪、谢志权
设计团队:陆纪华、杨善惠、邹斐然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