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三大建造模型 吴宗宸 摄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正在深圳举行,聚焦百姓民生住宅领域的“黑科技”亮相展会。
据了解,大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广东省总工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职工技术协会承办。大会反映中国工业化进程,展示中国工业、中国制造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在以装配式技术为主攻方向的全国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建二局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展区里,代表装配式研究成果的三大模型展出,诠释着保障房百姓“优居”背后的科技支撑。
工作室亮相展会的第一件模型呈现了预制构件的生产线,体现了预制构件生产的全过程。预制构件经过图纸深化、模具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浇筑、构件蒸养、构件脱模等工序,完成流水线生产。
预制构件在工厂进行加工,再运到现场进行“搭积木式”建造,预制剪力墙、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等同样在工厂进行标准化加工制作,到现场后进行有效拼装连接,达到一次成优、节能环保效果。
据工作室带头人苏宪新介绍,“以预制为核心的装配式工艺不仅能够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住宅品质,也实现了一系列环节的绿色施工。”
如何将装配式技术与高效、精益、智慧“三大建造”有机结合,也是工作室团队的努力方向。
通过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保障性住房工业化建筑结构技术集成体系,推出的“住宅产业化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综合施工技术”,让工程质量与效率获得提高。目前,该技术体系已在8座装配式保障房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与此同时,工作室研发的智慧工地平台,可以掌握项目全过程进展,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均可“云端”查看平台信息。
作为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试点,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预制率超过30%,预制装配率超过60%。项目的主体结构和内部装修均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项目户型标准化高,实现了100%装配化装修。
据介绍,传统装修中,一套55平方米的建筑耗时至少两三个月,而采用装配式装修后,3个工人10天就可完成,提高了“成品房”交付的整体进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