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BIM一词被广泛解读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中文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着一定的过程的,最早出现在1974年,由Chuck Eastman博士首次提出,强调在考虑到建筑属性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来具体实现对图形的综合处理,进而使得建筑的各种属性能够更为科学的实现功能排序。这一概念被业内公认为是BIM理念的雏形。
在新世纪以来,随着BIM得到了越发多主体的关注和研究,BSI也进一步就其定义进行了细化解读,具体的解释分别为:
(1)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强调静态的信息模型。
(2)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强调模型化的过程。
(3)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强调利用信息模型对项目进行的管理。
2007年,美国国家BIM标准项目委员会发布了第一版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其中对BIM做了比较完整的定义:
(1)BIM是一个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2)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
(3)在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2015年6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BIM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概括。意见指出BIM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对建筑工程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能够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