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模型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主要是基于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逐步发展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像自然界的生物一般,慢慢成长。而实现各种项目信息数据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自由交换便是BIM技术的核心。
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各类BIM软件往往只能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部分阶段展开,主要聚焦于其中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应用,并没有一款软件能够提供全部生命周期的应用,而是需要经过人工的重新录入处理,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为了更好地使信息之间的交换和共享顺利解决,提高转换效率和质量,1994年,由各大软件开发公司共同研讨各自软件协同工作的可行性,最终经过一年时间成立了国际数据互用联盟(IAI)组织,并逐步将协同工作的思想推广,切实完成了工业基础类(IFC)标准编制,并于1997年形成第一版正式的IFC标准,同时各大软件开发商也基于此标准进一步开发研究各自软件。不仅如此,这一标准还持续进行了更新发布,出现了后续的多个版本。2007年,IAI组织更名为buildingSMART,截止目前为止,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置了分部,在当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推广工作,取得了令人较为瞩目的成就,也正是因此,被公认为国际范围内最为权威的BIM组织。
通过IFC标准的设定,从而使得工程建设行业所有项目的交换信息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项目参与者均可以依照信息交付手册(IDM)定义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内容。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项目的参与方可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会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信息沟通交换中会产生障碍,甚至会出现误区,为保证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buildingSMART再次组织并制定国际字典框架(IFD),同时引入全球唯一标识(GUID)为每一个概念定义对应一个全球唯一的标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区分,确保不同国家、地区语言的名称和描述均为同一信息。
截止目前,IFC、IDM、IFD均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接收为国际标准,编号分别为ISO/PAS16739,ISOTC59SC13,ISO12006-3。分别解决了数据交换、信息分类以及流程规则的问题,共同支撑了建设项目信息交换得以顺利实现,也因此大大推动了整个BIM价值的顺利实现。从这一相关标准出发,世界各国和地区相继发布了基于IFC标准的BIM实施规范及手册,作为本国实施BIM的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标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