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9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目前我国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占比不到5%,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无疑是将装配式建筑提上日程表。
BIM跟装配式建筑就是相爱相生
BIM,源自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BLM),而制造业则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PDM)。我们看到,目前很多建筑业的BIM软件最早是来源于机械、航空、造船等制造业的PDM软件。对于制造业的PDM,其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是单个“零件”,而装配式建筑主要由预制的“柱、梁、板、楼梯、阳台”等构件组成,实质上这些构件乃至整栋建筑物已经被“零件化”,所以,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最接近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一种建筑产品,也非常适合采用类似制造业的方法进行管理,所以BIM的应用在装配式建筑中有天然的优势。
BIM跟装配式建筑的共同点:“集成”
装配式建筑核心是“集成”,而BIM技术是“集成”的主线。这条主线串联起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管理的全过程,服务于设计、建设、运维、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可以数字化虚拟,信息化描述各种系统要素,实现信息化协同设计、可视化装配,工程量信息的交互和节点连接模拟及检验等全新运用,整合建筑全产业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集成。
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传统的建设模式是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但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三个阶段是分离的,设计的不合理,往往只能在安装过程中才会被发现,造成变更和浪费,甚至影响质量。
BIM技术的引入则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它将设计方案、制造需求、安装需求集成在BIM模型中,在实际建造前统筹考虑设计、制造、安装的各种要求,把实际制造、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前消灭。
BIM与装配式建筑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装配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标准化的预制构件或部品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装配、组装成整体。所以设计就要适应其特点,传统的设计方法是通过预制构件加工图来表达预制构件的设计,其平立剖面图纸还是传统的二维表达形式。
而引入BIM技术后,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构件库,就可模拟工厂加工的方式,以“预制构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系统集成和表达。另外,在深化设计、构件生产、构件吊装等阶段,都将采用BIM进行构件的模拟,碰撞检验与三维施工图纸的绘制。
可以预见,BIM的运用将使预制装配式技术更趋完善合理。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但是全行业的共识也是必须要落实的一件实事。
作为BIM界可以做些什么呢?
支持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支持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分析与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
支持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
不久的将来,BIM信息技术定能为装配式建造方式的普及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发展。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