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小巧朴素的礼拜堂建在托马斯·崔神父(1821-1861)的出生地。2016年,梵蒂冈教廷正式宣布托马斯·崔神父为“可敬”人物。这座礼拜堂是对他晚年居住的钟宁谷洞穴的现代诠释。它作为一个对不同信仰的人群开放的公共场所,鼓励所有人在其中自我反思。
这与其他圣地有何不同?崔神父将如何被这个地方铭记?这些问题需要在建筑上得到解答。现在这个除了一棵大柿子树外空无一物的场地,似乎为这个圣地指明了方向。与传统建造一座大房子来占满场地的做法不同,这个项目中住宅区被安排得尽可能小巧,从而让场地的大部分保持空旷。设计团队试图在这个礼拜堂里重现和营造神父曾经的生活印记。就像他曾经在夜间走过的未照亮的小径一样,璀璨的黑暗环境比明亮的灯光氛围更适合这个地方。
托马斯·崔神父诞生纪念礼拜堂再现了钟宁谷洞的场景。它准确地捕捉到了封闭的洞穴般的气氛,粗糙的内部,璀璨的黑暗以及被压低的祭坛。这座礼拜堂被建成了一座面向他出生地遗址的简约、小巧且空旷的建筑。首先迎接游客的是长长的屋檐,这是礼拜堂里一个重要的可持续性装置,也是面向神父出生地房屋的框架结构,它承袭了韩国屋檐的典型外观和功能。
“Cheonsang Yeolcha Bunyajido”——一幅在高丽时代绘制的星宿图——被雕刻在天花板上,再现了崔神父在无数个夜晚漫步并凝视星空的情景。对于崔神父而言,他在11年间徒步跋涉了约9万里(约3万5千公里),“Celestial Chart Stone”,这张描绘韩国夜空中星星的地图,是他那些夜晚旅程中的朋友。下方的石制祭坛则是用之前镶嵌在 Darakgol 圣地牧师住所庭院中的岩石制成的。
当访客穿过蜿蜒狭窄的走廊进入礼拜堂内部时,人们会逐渐适应黑暗,直到最终在黑暗的空间里相遇。这条走廊两侧的墙壁是用竹片压印图案制成的。这种图案是由直径60毫米的竹子切割拼接而成,考虑到孤立的场地位置和预算,这是通过精细的手工制作而非金属模具完成的。墙壁内外连续的横向纹理在环绕祭坛一周后重新汇合。所有访客都将能够通过这座礼拜堂欣赏到崔神父在孤独夜晚旅程中的奉献精神,这座礼拜堂向所有人开放,任何人无论宗教信仰如何,都能在此刻进行自我反思,并与周围的风景融为一体。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轴测分析图
△手绘节点图
△手绘节点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Woo-projects Architects
面积:117m²
项目年份:2023
摄影师:Yoon Joonhwan,Kim Yongkwan
主持建筑师:Woo Daeseung
设计团队:Kim Jongdo, Song Byoungcheol, Lee Yeonkyung
木制家具:Park Taehong
结构工程师:Seou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Co.Ltd
建造公司:Builder Dularc
机械工程师:Woojin Facilities
电气工程师:Sejong GroupofTechnique
地点:韩国,清原郡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