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3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对推动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及组织给予奖励。由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牵头组织完成的“复杂环境条件下岩土结构体的灾变机理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了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贵安新区深耕的九年中,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既紧盯传统领域,拓展技术边界,同时探索新兴赛道,应对市场变化,不断提升在建筑行业中的科技领先优势,用创新的“金钥匙”打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锁”。
科技赋能高效管控
位于贵安新区的玉衡路车田河大桥是贵州省首座装配式建筑大桥,大桥主桥为钢箱连续梁系杆拱桥,上部采用六边形截面拱圈结构。因造型外倾10度,整座桥形如彩带、态似彩虹。建设过程中,准确控制拱的偏差度是作业的最大难点。
在主体结构作业前,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的建设者们就计划将传统大跨度桥梁现浇作业变为工厂钢箱梁整体分解构件组装。
“这种方案在方便运输的同时,提高了安装速度,还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占地面积、安全隐患以及后续作业量。”时任车田河大桥施工指挥的项目总工程师王青岭回忆道,车田河大桥装配式钢结构实现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工业化和产业化,104片钢箱梁的架设,由原计划60天缩短为45天完成,施工工期提前了15天。
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还不断推动高速公路养护运营维护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科学化、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型。
“我们自主研发并投入使用了手推式高速公路养护绿篱修剪机、爆闪式反光背心、智能锥桶等3项科技创新,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安紫、简蒲高速公路养护项目经理张德富说,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公路养护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成立专业的集中管控单元、实现集约高效统一管控,是积极推进巡养一体化和实现产业链多元化的关键。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一直以来,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创新道路上,注重绿色环保课题项目研究,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建设全过程。
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入驻贵安新区后,首个承建的工程项目是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通过科技赋能,以技术先行、工艺创新、微创微改为主导,推动精细化管理,实现有效防治质量通病、排除施工难题、提高作业工效,创利400多万元。
在该项目室外管网施工过程中,工程师们对原有方案进行优化,在管网基沟底部浇注10厘米的砼垫层,用砂子回填,用混凝土包裹路面通车部位,有效防治了管道破裂和漏水的质量通病。该工程项目一次性通过了贵阳市质检站的质量验收。
此外,在贵阳城市轨道交通S1线一期工程首站——皂角坝车站基坑边坡施工中,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创新性引入了“绿色装配式边坡支护技术”方案。
“该技术不仅加快了施工速度、提高了周转次数,还不产生建筑垃圾,节能又环保。”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贵阳轨道交通S1线项目常务副经理崔海东介绍,经过测算,每1000平方米的基坑施工,使用绿色装配式边坡支护技术只需要3名工人,且1天时间就能完成,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喷锚式护坡可节约工期80%以上,这对贵阳城市轨道交通S1线一期工程打造绿色、环保精品工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人才为本“智”造未来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始终将人才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成立了“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刘仍兵创新工作室”等6个科技创新工作室;推动人才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193篇;拥有省级以上工法20件,有效专利76件,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综合年均增长率33%以上。
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不断加强的知识产权经费投入,企业的主营业务快速发展,市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公司积极鼓励员工参与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不断激发员工潜能;开展内部技术交流会、技能工匠杯比赛等活动,为员工提供展示技术与才华的舞台,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总工程师纪曲波说,为表彰拥有“民用建筑用放线辅助装置”“建筑施工用手推车”等5项实用型专利的科技高端人才,在各项工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公司曾给予一位高技能人才一次性奖励2.2万元。
如今,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积极拥抱科技潮流,以人才为本,开放合作,不断探索建筑业的发展新图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赋能,推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为建设现代化建筑、美好生活不懈努力。”中铁二十局贵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国栋表示。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