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绿色建筑是最重要的应对领域;在实现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目标的征途上,绿色建筑肩负重任;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进程中,绿色建筑将作出重大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为推广绿色建筑所做的一切努力,将无愧于现在,也必将无愧于后人。
能源消耗的3大板块分别是工业、交通和建筑。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能源消耗结构中工业占37.7%,交通为29.5%,建筑为32.8%;而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26%,交通能耗为10%,工业占60%至70%。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工业能耗占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会降到三分之一左右,而建筑和交通能耗将会进一步上升。欧盟的测算标准表明,建筑全过程对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方面:能源为50%,水资源为42%,原材料为50%,耕地为48%;污染方面:空气污染为50%,温室气体排放为42%,水污染为50%,固体废物为48%,氟氯化物为50%。
可以看出,建筑全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等量的污染和排放。由此可见,建筑节能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之一。绿色建筑因其具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特征,是当前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对减少室内外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发展绿色建筑,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庄严承诺的重要抓手。
一、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
一是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亿至2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那么,到2020年就能每年节约3.54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7%。绿色建筑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可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室内环境,代表着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的建筑项目仅85个,在既有建筑中所占比重极低。推行绿色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是发展绿色建筑比较效益高。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比工业投入少。此外,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三是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欧盟学者针对80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调查结果表明,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技术是几乎所有国家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就节能量而言,改进寒冷气候区的隔热和分区供暖系统,实行分户供热计量,在温暖气候区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注重遮阳、自然通风、隔热措施,以及改进发展中国家炊事炉灶等,均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设备、太阳能热水装置、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能源管理体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利于推行绿色建筑。我国从南到北,有一大批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建筑,如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巧妙利用通风、浅层地热能实现冬暖夏凉的特征。南方的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中国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建筑物的延伸,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是共生的:西面的墙上爬满了藤蔓,遮挡了烈日;正厅外开辟了花园、草坪,南侧种了落叶型的树木,冬天落叶后阳光可照射进来,夏天树叶长出来又能遮阳。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赏心悦目,又调节气候。所以,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绿色建筑四原则
一是采用适用技术。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一定是昂贵的建筑,采用了当今最先进、最复杂的建筑科技和建筑材料。这是一种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绿色建筑应尽可能地采用适用技术和降低能源消耗的构造。目前,已有不少低成本、简便且适用性强的成熟技术可应用于绿色建筑,如自然通风、遮阳、建筑墙体保温、建筑立面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我国传统建筑也有很多很好的例子,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意识地利用风能、太阳能,来达到节能和生态化的目的。
二是实行全寿命周期评测。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这一过程动用了最大份额的地球能源并产生了相应的废气、废料。因此,绿色建筑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还应关注建筑运营中的节能减排和建筑寿命终结后的循环利用等问题。
三是营造健康环保的室内环境。在国外,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节能逐渐发展过渡为90年代的绿色建筑,发达国家进行了两次改造,造成了巨大浪费。而我们国家则是一步就跨越到绿色建筑——将居住人的健康、人与人的和谐,与建筑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并列。
发展绿色建筑不仅能使建筑能耗大为减少,而且带来健康、生态环保的室内环境,使在绿色建筑里的人接受并热爱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激发工作热情,由此发挥更大的生产潜力和创新潜力。
四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是能源使用的载体,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梯下降的势能以及人活动产生的热能等都收集起来,使建筑也可以是一个能源的发生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建议
1、完善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完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提出推进绿色建筑的各项法律要求,建立起规划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竣工验收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制度等;修订《建筑法》,建立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部品材料及设备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建设行业绿色转型;指导各地健全绿色建筑地方性法规,建立符合地方特点的推进绿色建筑的法规体系。
2、构建全寿命周期的标准体系。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标准规范,完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维护、使用、拆除等各环节的标准;建立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体系;修订《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出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率先在夏热冬暖地区实现推广绿色建筑的突破;指导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编制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施工图集、工法等。
3、出台强制推广与激励先进相结合的绿色建筑政策。以政府投资的建筑为突破口,包括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益性学校、医院、博物馆等建筑,规定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部分有积极性、有工作基础的地方试点,强制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开发的城市新区新建建筑必须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要求,将发展绿色建筑纳入各级政府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大力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制度,加快供热体制改革;研究出台绿色建筑财税激励政策,制定财政资金扶持鼓励绿色生态小城镇与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研究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4、进一步扩大绿色建筑示范。争取利用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组织实施绿色建筑相关的示范工程。一是单体绿色建筑的示范,组织实施“低能耗建筑与绿色建筑”、“农村农房节能改造”、“农村中小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示范;二是城区或小城镇的区域性示范,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低碳生态城(区)建设”、“园林城市”等示范;三是单项技术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屋顶计划”、“新型节能材料与结构体系应用”等示范。
5、研究完善绿色建筑产品技术支持体系。编制《绿色建筑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加快成果转化,支撑绿色建筑发展;组织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绿色建筑共性关键技术、技术集成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引导发展适合国情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发展。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与之相应的市场环境、投融资机制,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的发展;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人员队伍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推行绿色建筑检测、评价认证制度。
7、提升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建立绿色建筑理念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教育培训基地,宣传绿色建筑的理论基础、设计理念和技术策略,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绿色建筑知识,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树立节约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绿色建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为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减排和改善建筑人居环境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