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建筑行业的资金变少
造成目前恶劣情况的最大原因是在于资金不往建筑行业流了,行业的资金源头出了问题,要想改善行业现状,就必须找到一条路让更多的资金流入行业。资金流入问题不解决,行业内的我们都只能抢占已经越来越小的蛋糕,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现阶段的恶意低价竞争等只是个序幕。
建筑设计师习惯于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次,我们就从人的角度来给自己做个设计方案,找条出路。
资金出了问题,我们就从资金入手。
从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做的一切是为了创建自己的世界,而人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时间。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时间,人们发挥自身优势而产生了分工,进而形成各个行业。为了各行业之间更顺利的交流,人们将时间具象化,从而形成货币。
那么货币的作用应该是为了产生更多的“人的时间”,从而让人逐步可以拥有自己的世界。无论是什么行业和技术,只要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时间,那么其必然会引起货币的汇集,具体表现就是货币流向新兴行业和新技术,反之亦然。货币千变万化,终究是“人的时间”的具象化,所以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待金钱上的问题会清楚些。
这样就清楚了转型的目的,建筑行业必须要以自己为连接点,从而产生更多的“人的时间”,资金问题就会解决。我们将互联网为成功案例来作为参考
以互联网为成功案例
说到资金,现在最热的要数互联网,所有的资金一窝蜂的都在向这个池子里流,现在搞得热火朝天。
从“人的时间”来看,人们通过互联网来改善彼此之间的连接方式(让连接变得更加扁平简单),建立新连接,达到资源更合理的分配,从而产生更多的“人的时间”,这就是资金为什么会流入互联网。
互联网改变现有连接,建立新的连接,那么资金就会从旧的连接转移到新的连接,所以巨大的机会就来了,只要利用互联网来成为新的行业连接点,那么就可以得到原行业里的资金。
具体表现就是找到合适的行业做为载体,抢占行业入口,形成的市场之大超乎想象。智能手机就是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入口,智能手机的市场看下苹果、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就明白了。
现在搞的热热闹闹的互联网+,其实是物联网。物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进行万物相连。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每个行业都可以产生新的行业入口。而占据了行业入口,就占据了行业资金,所以资金会疯狂流入有可能成为新连接的公司。
物联网的市场容量和级别要比互联网大了不止一个量级,资金量非常巨大。马云说“和15年前比,我们很大;但和15年后比,我们还是婴儿”,从两者的市场容量上看,一点都不夸张。
从“人的时间”分配来看,最实在的办法,就是从人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入手,抢占“衣食住行”的行业入口。
比如“衣”—智能手表、穿衣助手等;“食”—饿了吗、淘宝外卖、百度外卖等;“行”—嘀嘀打车、神州租车、Uber等,都是在用这个思路来进行布局所产生的产品,他们现在做的事就是在疯狂抢占各个行业的入口。
从“衣食住行”这些行业来做入口,是因为每个人都必须要将时间分配在这些基本需求上。从这些基本需求入手,首先保证了每个人时间连接上的确定性,有固定的市场需求,要做的就是改善原有行业与人的连接,提升连接的必要性,成功的可能性大。
从“人的时间”作为衡量标准,“衣食住行”里面,建筑和人建立连接的时间最长,但反而“住”方面资本市场介入动静很小。
资金之所以不愿意进入建筑行业,因为与其它行业相比,建筑行业的流程时间过长,面对的问题过多,不可控的决定性影响因素过多,导致的自身过于沉重,门槛高,操作难度巨大。相比其他几个行业,建筑需要的资金量要大得多。
优势和劣势同在,建筑行业的核心优势在于“人的时间”,和建筑自身的空间。从时间上看,人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和建筑建立着连接;从空间上看,建筑可以承载所有行业的空间需求。
建筑一直以来就是作为承载各个行业的载体而存在,天然和其他行业有连接的基础。这个决定了,建筑行业入口价值要比一般行业大得多。
如何成为建筑行业的入口?
物联网的建筑行业入口—基于BIM的智能建筑
在物联网做建筑行业的入口,服务的对象是所有人和所有行业,建筑行业要转型为服务行业,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资金投入和与人的连接。
建筑行业转型的核心点在于必须要改变建筑与人的连接方式,让建筑与人的连接更加轻松和容易;成败在于财务模型的可行性。
目前建筑与人的连接被局限于实体的接触,通过实现建筑的数字化,将建筑变轻,改变建筑与人的连接方式。
通过数字化建筑,一来可以扩展建筑的连接性,让各行业和建筑的连接更容易,二来由于“像素块比砖块便宜”,各项资金投入压力较低。形成类似于智能手机一样的体系。
参考智能手机,智能建筑系统是这样的。
建筑的数字化可以用BIM技术来实现,用BIM技术实现建筑的信息化(变轻),形成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打造出智能建筑的专业系统。
向上和虚拟现实(VR/AR)等技术相结合,以与人的交互体验为切入点,增强和人的交流连接,做出系统入口(各行业的需求接入口)。
向下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结合PC、3D打印等提高品质的新技术建造建筑实体,做出系统终端,从而形成智能建筑系统。
这样就形成了类似智能手机那样的生态系统。
抢占建筑行业入口的核心技术在于BIM技术,从业人员和公司需要根据在行业流程中的位置来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游的优势在做系统入口,下游的优势在做系统终端。
目前BIM在主要是施工图公司和施工单位在做,利益点在于用纠错来节省成本,特别是管线综合这一块,甲方愿意签合同买单,所以大量BIM应用案例都是来自这两个单位。现在的BIM培训多停留在软件能力培训,项目应用多在施工图阶段。
造成的后果就是,现在很多方案公司做BIM盲目跟风,跟着在搞施工图BIM,这样做,只会不断放大自己的劣势。就好比苹果硬要和富士康比硬件产量,方向错了,投入越多越受伤!
BIM应用现状是“缺头少尾”,方案模型和竣工模型几乎都是空白,首先要实现所有阶段的BIM应用,才可能实现BIM全生命周期模型。
PS:有能力做实现BIM的全生命周期模型的公司,至少需要同时具备方案公司+施工图公司+施工单位+运维公司的所有能力,再加上BIM在各个阶段的应用。也就是说一个公司要用BIM打通建筑行业的所有环节,这个现阶段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不太现实,只能分阶段实现,有了量的累积,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BIM。
建筑行业的入口在方案阶段
建筑行业最需要的就是做系统端口。
建筑行业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资金,系统端口的作用就是将各个行业对建筑的需求导入,增加行业资金流入,从而改善行业内的生存压力。
而且从改善“与人的连接”和“资金投入”来看,也最容易成功操作。在行业流程中,靠前期的就是方案阶段。
在这点上看,方案阶段最有优势来做成这件事
一、在行业流程里,方案阶段重点在关注和人的直观感受,最容易在短时间内和人快速建立连接;
二、在整个行业流程中它最灵活轻巧,资金需求最少,流程最简单,时间周期短;
这是抢占行业入口的机会,一旦成功,将成为各个行业的对建筑的需求入口,作用类似苹果app。
方案阶段的BIM应用
要做系统端口,首先要找到一个最小化可行方案,然后继续结合新技术促进产品的生长,成为系统端口。
根据行业分工流程和现有的盈利体系,这个最小化可行方案就是方案阶段的BIM模型应用。
从“与人的连接”和“资金投入”来看
建筑方案已经有成熟的盈利体系。阶段流程时间周期短,能够快速和人建立连接
政策鼓励BIM的发展,使用BIM方案模型将提升方案中标率,强化资金流入
BIM在方案阶段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现有工作效率与品质,能改善方案阶段的财务模型
投入小、见效快、风险低、成长性高
主要制约因素——合适的设计人员
从事这一需要从业人员需要能用BIM来完成方案阶段的工作,两个基本要素——建筑方案专业能力+BIM技术能力,需要技能如下表,越全越好。
现状情况是,有专业能力的人多,有BIM软件能力的人也在增多,但能够结合将两者结合起来,用来完成工作的少。
现阶段的BIM培训多停留在软件能力培训,项目应用多在施工图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总结学习,才能用到方案阶段的实际工作中。
尾语
建筑行业必须要向服务行业转型,要像淘宝京东那样服务于更多行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首先要将建筑变轻,利用BIM系统打造出类似于智能手机那样的智能建筑体系,形成新的生态圈,增加建筑本身的服务属性,重新成为各行各业的连接点,从而吸引资金流入。
方案阶段要做系统端口,将各行业对建筑的需求导入。全生命周期的BIM是专业系统,用来处理需求任务。建筑实体是系统终端,从而形成建筑的新生态圈。
和智能手机相比必须要清楚,虽然市场总量比智能手机要巨大,但建筑的非标准化和流程复杂程度是最大的区别,绝不能生搬,只能是以点带面,量变求质变。需要有大量的建筑专业人员参与才能实现。由于可对接几乎所有行业,这样可以将建筑师的兴趣和职业发展相融合,使建筑师做自己喜欢做的还能赚钱,形成良性循环。
对方案阶段来说,通过BIM,有了占据行业入口的可能性,一旦成功成为新的行业入口,资金就会从旧的连接转移到新的连接,取得的利益巨大。
作为方案设计人员,真心希望各个设计公司能够找到BIM在自己公司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而改善行业人员的生存现状。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