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技术产业刚处在发展初期,有很多误解和偏见都非常正常,这需要诚意的探讨甚至争论。
BIM 技术一定会对建筑业生产力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现在仍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行业人士共同呵护、共同推动,才能让BIM 技术尽快为行业创造更大价值。毋须怀疑,经过同行10 多年的努力,还处于初级阶段的BIM 技术的现有功能、现有技术已能为行业用户创造巨大的价值,只是如何实现的问题。
鲁班软件团队经过17 年研发、应用和推广BIM 技术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观点,欢迎各路专家、同行探讨,也愿意与不同观点者“煮酒论剑”。
算量软件是BIM,BIM 是算量软件 ?
这种说法很不严谨,很不科学。这不是鲁班软件的标准观点,是一些不太懂BIM 技术的人的误解。
鲁班软件的观点是:
工程量计算是BIM 技术的一种典型应用,也是国内当前BIM 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价值最大的一种应用。BIM 技术现在是初级阶段,若干年成熟后,在设计、建造、运维三大阶段完全可能产生数百种应用。现阶段,利用算量软件进行工程量计算是国内BIM 技术最成功的应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从应用人数、应用工程数量、创造的行业的价值来看,都是这样。
正因为算量软件的成功应用,使得建造施工阶段的三维建模技术的应用远远领先于设计阶段,高效的建模技术、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项目工程基础数据计算分析能力大为提升,是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突破的关键基础。
什么是严谨的BIM 表达 ?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定义众说纷纭,现在为止,并没有特别被普遍接受的标准说法,但基本含义是有行业共识的。
鲁班对BIM 技术的诠释是:
运用多维度(3D 或以上)结构化数据库技术处理工程问题的所有技术,都属BIM 技术的一种。利用这样的软件技术建成的工程数字模型,为行业用户提供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极强的工程信息数据计算能力,从而创造巨大价值。
在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应用处理的问题、数据对象大不相同,各种BIM 软件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只要符合上述表述,都属于BIM 技术的一种应用。
鲁班算量软件是BIM 技术重要的一种应用软件,Revit 软件也是BIM 技术的一种应用软件。不能简单说算量软件是BIM,BIM 是算量软件;也不能简单
地说Revit 是BIM,BIM 就是Revit;当然PKPM 的软件同样如此。
施工阶段用BIM 技术,要等设计院的BIM 成熟了才能用
很多施工企业的人士认为,BIM 技术不错,但建模难度太大,应该等上游设计阶段应用成熟,下游的施工再应用BIM 技术就没有难度了,才能用好。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是对现有BIM 技术的了解不够、受一些不正确观点误导造成的。
确实,一个理想的BIM 技术产业链应该是这样(如图1-3):设计阶段即全面应用BIM 进行规划、设计,来解决设计阶段的各种工程问题。设计成果通过BIM 模型来提交给下游施工阶段的各个参建方。施工阶段的各个参建方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阶段的BIM 技术应用:增加数据和信息、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最后,前面两个阶段的数据和信息再传递给运维部门应用于物业管理和运维。
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暂时难以实现,也没有必要一定按理想状态来操作。
施工阶段的BIM 率先解决了建模效率和建模成本的问题,即生产力问题,即使施工阶段重新建模,也比现有传统的施工阶段管理技术效率要高很多、质量高很多。而设计阶段的BIM 技术应用至今尚未解决效率提升和生产力提升的问题,只是工作成果的价值提升了,致使设计人员应用BIM 技术成果动力还不足够,BIM 的应用率还相当低。特别在中国这样的产业体制下,设计与施工长期割裂,BIM 软件不解决设计阶段的生产效率问题,推动的难度就始终会存在。
事实证明施工阶段的BIM 技术应用可以先于设计阶段应用普及和深化,不必等设计阶段的BIM 技术成熟。在中国,施工阶段建模算量应用自1999 年始已有17 年历史,应用人数、应用工程数量相当庞大,已是最成功的BIM 应用了。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施工阶段即使仅为了算量,由于效率足够高,远高于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大家就愿意创建完整的工程模型。原本只为算量而创建的模型已经在发挥价值了,现在在这个为算量创建起来的模型基础上延伸各种BIM应用,投入产出比可数倍提升,延伸的各种应用都在不断的摊薄建模的成本,应用的合理性、价值和优势不言而喻。
施工阶段率先应用BIM 技术并不意味着与设计阶段无关。目前鲁班软件的建模技术的高效率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设计成果(无论是2D 或3D)的基础之上。经过10 多年的努力,现阶段的鲁班3D 建模技术对设计院的2D 设计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3D 设计成果的利用方面,在业内率先发布了Luban Trans 和IFC 格式支持,无论是Revit、Bentley、Tekla、MagiCAD 还是其他BIM 软件产生的BIM 模型,数据都能导入鲁班BIM 系统(如图1-4)。
BIM 技术和PM、ERP 的关系如何
BIM 技术平台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是一个极佳的工程基础数据承载平台,能够快速实现工程基础数据的创建、计算、共享和应用。
PM、ERP 优势在于工程项目过程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和应用。
因此二者是完全的互补关系,不可完全替代,一个完善的建筑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需要两个企业级系统的完美结合。这需要一个过程。即BIM 技术系统为PM、ERP 系统提供工程项目的基础数据,完成海量基础数据的计算、分析和提供,解决建筑企业信息化中,基础数据的及时性、对应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的问题。
两个系统的完善结合,将取得多赢的结果,两个系统的价值都将大幅增加,客户价值更是大增。
施工企业应用BIM 技术误区有哪些
目前由于各个厂商、服务商和研究机构基于利益和立场的不同,对市场有较大的误导,企业根据自己的实践,也有自己不全面的见解,导致有较多的误区(如图1-5)。
一是觉得时机未到,要等设计阶段应用成熟了才能用
施工阶段早已有成熟的、回报率高的BIM 技术应用,如建模算量,完全没有必要等设计阶段的BIM 应用完善成熟再启动。一个产业链完整了再应用,很不现实。判断是否现在该用BIM,完成决定于投入产出比,只要产出远大于投入,应用价值就大,不需要设置其它很多条件。施工阶段的BIM 应用已价值巨大,完全可以先独立向前发展。
二是以为BIM 技术就是Revit,Revit 就是BIM
这一误区在BIM 的初期阶段尤为明显。很多施工企业把精力过多花在Revit上面。施工企业大量资源花在研究、实践Revit 应用上面,方向有些偏。Revit更适合设计阶段的BIM 技术应用,施工企业用来做深化设计较合适,但对施工阶段的复杂技术问题、本地化问题(招投标规范、计量计价规则)并不适应,数据处理能力无法为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提供能力。施工企业的BIM 应更重视本土化解决方案的应用,如鲁班BIM 解决方案。
三是以为成本太高,投资回报风险大
笔者以多年实践观察,BIM 技术是当前施工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种,且风险较低。因在施工阶段的基础应用——算量软件已有很多年的成熟经验,这样的一种应用,就可以大大提升工程项目上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在算量模型基础上修改调整,进行别的应用,如碰撞检测、钢筋翻样、资料管理、数据协同等,这些增加的应用都是额外的收益,且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事实上,由于鲁班软件、广联达、斯维尔等国内建筑软件厂商的努力,目前为止施工企业是获得BIM 技术价值最多的,远超过设计院、业主方,但很多施工企业高层,仍不了解这一点,在向别的地方寻求方向,有点舍本逐末了。
四是是否该用多种BIM 软件困扰
困扰的原因是数据统一的纠结、是否会重复投资的疑虑。笔者的看法是:这是个问题,但不会是决定性问题,这个问题会随着BIM 软件行业的发展得到缓解和解决,但不能因此而停止多元化的BIM 软件应用。
BIM 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将有很多种应用(至少数百项),企业无法用一个软件、一个厂商的产品来做完全部,每个阶段的BIM 软件有各自的优势,各自解决不同的问题。一个软件、一个品牌也无法做好在三大阶段中的上百种应用,企业采用多元的BIM 软件是必然的。正因为这样的趋势,BIM 软件的数据共享和数据标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正因为这样的趋势,厂商支持开放的BIM 数据标准也成为一种必然,否则就是自取灭亡。当然,用户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力量,但不必太担心各个厂商支持公开数据标准的积极性,当前中国有130 多家企业正在共同开发BIM 数据标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事实上坚持私有标准的厂商正在被边缘化。
鲁班软件在BIM 技术产业链上,定位于建造阶段BIM 应用专家。专心做好三件事:
1)做好设计阶段的成果利用,不断提升BIM 建模效率;
2)做好施工阶段的BIM 应用,不断增加应用、不断探索各种应用的实施方法、不断提升各种应用的价值。鲁班的施工阶段BIM 应用在业内已大幅领先。
3)做好数据开放工作,让更多的PM、ERP、CM、OA 系统来调用鲁班的BIM 数据库。近年鲁班BIM 系统和新中大ERP 在对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两大系统数据对接已有较大进展。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