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泛指要开展某项工作所依据的基础条件,实际上是指信息系统集成模型。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构成。因此站在信息系统的角度,“平台”是基础,在平台上构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成(不同功能软件)部分,就成了“系统”。
不同功能软件与“平台”之间依靠“数据”连接。“数据”,不言而喻,就是指的在“系统”上跑的各种业务数据,不同的功能软件有不同的数据格式,光有系统和数据,没有互认的数据标准,功能软件中的特有格式数据就成为无法被其他功能软件使用的“死”数据。
“平台”是系统中所有“功能软件”数据接口的统一体。
平台实际上是信息系统集成模型,平台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种:数据层集成模型、业务层集成模型及表示层集成模型。
数据层集成模型通过共享其它软件所创建、维护并存储的数据来完成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了较好的数据级的重用和同步。
业务层集成模型通过对一系列逻辑上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和重组,对子系统的业务层进行改造,形成新的业务层。
表示层集成模型通过重写界面规则,对信息系统的入口进行链接,形成统一的用户界面,对业务的处理仍通过子系统独立工作完成。
BIM是建设行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按照美国BIM标准的BIM定义:需要有个共享平台(Model)、这个平台需要满足项目全生命期各决策方的应用软件对 Model的利用和创建(Modeling)、Model和所有决策方的Modeling都需要按照公开的可互操作标准(数据接口标准)进行操作管理(Management)。
目前常用的“BIM”平台及其系统应用软件的数据接口标准如下表所示:
所有的软件公司开发软件都希望能够做成一个“平台”而非“系统”,平台是可以复用的。企业使用软件的困扰在于:因为买了一个“平台”想变成“系统”还得动手做开发和实施,不同“平台”的软件数据不能互通,软件公司的“平台”限制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BIM的目标则是在于建立一个不被软件公司控制的“平台”,实现所有软件的信息共享。
现在很多人或者企业认为实施“BIM系统”就是买个“平台”,然后根据业务规则和表单定制购买软件,通过培训让业务部门在其平台上实现信息系统开展工作;这个认识对于“企业信息系统”而言没错,但对于“BIM系统”则是大错。企业做“信息系统”难度很大,即使依靠自身努力实现,也仅是“企业信息系统”而非“BIM系统”。实际上,系统是由“平台”、“软件”和“数据接口标准”三个缺一不可的要素构成的,对于“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可以自己选择“平台”、“软件”和“数据接口”;而对于BIM系统,这三要素则需进一步描述为:不依赖于图形、适用于项目全生命期所有功能软件、具有与所有功能软件公开接口标准的数字平台。因此,基于任何软件公司“平台”的“BIM软件”及“数据接口”的“BIM系统”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BIM。
基于IFC+IFD+IDM的三大标准体系构成了真正的BIM系统,然而,经过20年的努力,IFC-BIM并没有形成气候;而“基于Revit”和“基于Bentley(Microstation)” 的软件公司却将其简称为“基于BIM”,这种“BIM系统”成了当今BIM的风向标,长此以往中国政府制定的BIM目标将无法实现。
基于HIM平台的P-BIM软件系统克服了IFC-BIM存在的商业乏力与技术难点,用换道超车的方式实现了BIM技术的跨越式进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实现我国各级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奠定了技术基础。
#BIM阅读笔记# [good]BIM系统[good] @BIM大数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