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达设计受邀参加了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万科馆的设计竞赛,并在竞赛中获胜。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万科馆
展馆通过模块化的构件组合而成,包括五大功能。每一建筑模块在角部与相邻模块连接,形成了内部的连续空间,以一个连续的屋顶“城市花园”。
世园会园区位于北京中心城区和城北蜿蜒的河谷之间。这一区域人口日益增加,是北京市民的休闲度假胜地。世园会选址于此旨在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健康生态的共存。
所谓的“千院”馆位于世园会园区的西侧。参观者从园区最东边进入展馆后,可顺着小径前往作为关键节点和集散点的中心广场,再经由广场前往展馆的各大功能区。靠北边设置了美食广场,包括一间餐厅、一间酒吧和若干茶室,以一个多功能厅,西侧是种植了各种珍稀植物的大型室内温室, 最南边是教育和展览中心。所有功能都在底层和屋顶相连。
模型
发现性/村庄结构
展馆设计成一个小型单元网络,其核心特点在于放弃园区内普遍采用的大型标志性结构。我们更倾向于形成一种鼓励参观者进行探索的村庄式结构。这种小尺度结构形成的空间让人感觉每个角落都可能与众不同。村庄带来了多样性,形成了不可思议的连接,激发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大多数博览会展馆,均采用小径引导观展路线,导致展览缺乏乐趣。我们认为应鼓励参观者自己探索建筑其空间。通过搜索获得独一无二的发现,就如同你在城市的小巷中找到一家小咖啡馆。这种惊喜的体验会在参观者和场地之间产生特殊的私人情结。我们认为建筑应营造这种空间。
灵活性/模块体系
展馆总平面布局的灵感源自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原则。我们在朝向、分区和基础设施设计中借鉴 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我们以中国古代的面积测量单位“里”作为基(BIM工程师)本单元,并以此为中心进 一步形成模块体系。
通过添加更多的单元,在各个方向形成聚合,满足各功能需求。这种模块体系具有高度灵活性,预留了后续的发展空间。在未来三年中,设计要融合不同分包商和合作者带来的各种变化,例如扩大展览空间、减少茶室或是在扩大餐厅等。
与采用形式布局的设计相比,基于行为方式布局的设计能更好(BIM教程)地适应各种变化。
材料/标准化:
展馆以复合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这种材料经处理后能满足防火规范的严格要求。每个角部采用大块玻璃,视线上连接各个模块和室内外空间。展馆采用木框结构承载带有花园和天然步道的屋面结构。底部的实体结构和顶部的木质线型结构,使这种结构与中式房屋的传统构造相互融合。
展馆的各部分均采用标准化设计,可先在工厂预制后再送往施工现场,确保了施工过程的高效性和经济性。同样也使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按临时通知修改功能规划或增设某些区域。 ——孙大勇
建筑和自然的相互交织
建筑模块和庭院,采用棋盘式布局,交替出现,实现了建筑和庭院的共生。庭院内设各种功能设施,从乒乓球台、释放活力的儿童游乐场,到设有长凳供参观者休憩的主题花园,不一而足。传统的博览会展馆,参观者需要在外面排几个小时的队,才能进入展馆内部参观。“千院”馆将展馆的整个室外空间,开放给公众和参观者,供他们在等待入馆期间,播种或在庭院中嬉戏。
参观者互动/设计结合自然
参观者会在入口处获得一包种子,并被要求在屋顶的木结构缝隙中种植蔬菜、水果或草本植物。设置坡道连接绿色屋面和广场的公共区域庭院,邀请所有的参观者在展馆中留下他们自己的“生态痕迹”。展馆工作人员将从屋顶采摘的所有植物,送至餐厅作为健康食材。参观者在建筑结构中播种,不仅为展馆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成为建筑的主要设计者和建造者。
徘徊在建筑中的人们,身边环绕着自然绿植和“自产”食材,能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怎样才能收获我们日常所需的健康食材。在食物、空气和水污染日益严峻的今天,设计凸显了飞速发展的国家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提出了一条自然、建筑和人类间生态共存的策略。
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100亿,其中超过70%居住在城市。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找到另一种方式养活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以代替目前不具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食品生产和食品供应方式。未来,城市必须在供应额外营养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建筑立面和屋面进行局部种植,营造充满活力,相互联系的社区,减少过程中的碳排放和热量产生。
循环利用和展后改造:
考虑到园区与城区相连,以园区周边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世园会有助于提升周边人气,未来世园会园区将改造成高人气住宅区。
世园会后,展馆将改造成一个生态教育区,包括学校、宿舍、餐厅、操场、报告厅和图书馆。各模块的设计尺寸已确保可将展览空间轻松地改造成教室或学生宿舍。
项目信息
建筑师:槃达建筑
地址:中国北京
设计团队:克里斯▪普,孙大勇,王婧,李朋冲,文旭,孙明雪,李根,白雪
效果图渲染:槃达建筑
摄影师:槃达建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