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当代艺术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由蓝天组(Coop Himmelblau)设计于12年开工至今终于落成,并着手准备展览参观。
深圳当代艺术馆和规划展览馆对功能的需求包括以下两点,既要是一个有前瞻精神的博物馆群落,又要为一个现代信息中心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各种各样创新的解决手段。以上所述的创新,包括使用不同的环境与建筑系统以及融入新的建构理念。
这个博物馆是深圳新市民中心活力充沛的元素,吸引人潮的同时,它也兼带展示“福田区文化中心”的城市形象。该建筑和谐地融入之前区域规划的语境中,同时又成为新的城市关系中生机勃勃的新成员,并以最后一员的身份完善了这块城市片区。
规划概念
MOCAPE博物馆作为城市雕塑,填补了城市中心规划区域东翼的最后一块空白。当把MOCAPE与邻近的少年宫凑在一起看时,它与中轴线西侧的剧院与图书馆综合体形成了良好的关系。
福田文化中心内各个建筑之间的空间联系在博物馆综合体建成后更和谐了,与书城、图书馆和剧院一样,它把博物馆的主空间设在距地面10m高的层面上。这个台面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野平台,把游客定位在距地面10m的高度上——这个处理与前面所提的建筑一致。这个高度也使得博物馆和少年宫将来可以通过一道宽面桥相连通——既是交通联系,也是逻辑意义上的联系。 这些构想完善了城市规划区域的东翼,也与已有少年宫的几何关系相和谐,完满解读了所有已有建筑的环境与该建筑的关系。
雕塑体在形式上把两个馆联系起来。建筑的形式生成于功能空间与立面表皮的融合,垂直交通空间由“花”、公共广场和底座所组成。雕塑体具有动感韵律的表皮,是对周围城市环境的反应,是向福田文化区域的方向旋转生成的。这个旋转形成了一个新的入口,指向福田中心区域的中轴线,并且暗示了主要交通流线的位置。这个设计的概念是在建筑内压以及城市对建筑的外压下,挤压出一个富有动感的构造物——一个步行尺度的“雕塑体”。
建筑外表皮随着功能空间的融合而变异,最终形成了一个由“城市石块”表皮包裹的城市综合体。
博物馆空间
扭曲的立面吸引游客通过楼梯或者自动扶梯进入建筑的公共广场,这也是博物馆游览路线的起始点以及整个建筑的主要朝向面。这里有通向博物馆各个垂直空间的竖向交通,包括电梯、自动扶梯、楼梯,还有从公共广场过渡到博物馆空间(或者说是从博物馆空间过渡到公共广场)的坡道,这些不同的垂直交通可以让游客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这个建筑体。公共大厅空间包含了公共广场,其包裹了两个展馆间的区域,其距地面10m高,并竖向往上延展至距地面40m高的建筑表皮处。
“花”,也就是位于规划展览馆以及现代艺术馆之间的垂直交通空间,不仅联系了两个展馆,而且还布置了茶室、艺术沙龙等休闲设施。
规划展览馆是一个净高6m的开放空间,其分布在两个单独的层面上,与公共广场在室外相连接。现代艺术馆则是一个密闭的、由气候控制的展示空间,以隔墙划分区域——也就是说可以根据不同的展品布置不同大小的空间。现代艺术馆有两层,下层最大化可用的展览面积,在上部设置了一个夹层。夹层净高6m。夹层下部的区域高9m,上部空间净高17m。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建筑表皮
这座城市雕塑的外表皮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其外层为天然石材天窗,内层为隔热玻璃,中间用维护空间隔开。节能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得以实现: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吸收夏季所不需要的太阳能并在冬季释放为公共大厅供暖。规划馆屋面上的太阳能板提供建筑所需的部分能量,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现代艺术馆的屋面则过滤自然光线以供展览空间照明,从而减少对其他能源的需求。
天窗的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获取散射光,同时保护玻璃外表面不受直射光的损害。公共大厅直接就用自然光作为主要照明。建筑表皮的角色就像一个“气候壳”,保护上面所述的内部空间,并且可以从室内透过天窗向外看,使得室内的游客觉得自己在一个遮光性能好的空间里面。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结构概念
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的结构设计是根据资金运营效率核算系统所规划的,从而可以达到最大的运行灵活性,这也是当今的博物馆所需求的。底座以及地下室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板—柱—(BIM)墙的结构。美术馆的楼板和屋顶从混凝土筑成的交通核悬挑而出。建筑采用了大跨度的桁架结构,从而产生大跨度的空间,在展览大厅内可进行灵活自由的柱网布置。这个桁架结构还顺应了上部的艺术馆展览空间的屋顶采光设想,过滤过的自然光可射入从而照明。表皮结构是由拉伸的钢所编织成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可以自承重并且自独立于它所附着的艺术馆空间。这些表皮结构浇灌在地面上的混凝土梁上,这些梁则依次由柱支撑,并且柱子都位于其所支撑的梁的中心线上,柱子把承重通过梁传递给大地。遍布在建筑各处的筒状钢筋混凝土墙也对结构起了整体巩固的作用。
实景拍摄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image © duccio malagamba
图纸
草图
体块分析
周围环境与形体塑造的关系
标高10m平面图
标高30m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者:蓝天组 沃尔夫·狄·普瑞克斯, W. Dreibholz & Partner ZT GmbH
主持设计师:沃尔夫·狄·普瑞克斯
项目合伙人:Markus Prossnigg
项目建筑师:Angus Schoenberger, Reinhard Platzl
建筑设计:(BIM工程师)Quirin Krumbholz
项目合作者:Veronika Janovska
项目团队:Thomas Margaretha, Jutta Schaedler, Chen Yue, Alexander Karaivanov, Jonathan Asher, Matt Kirkham, Joerg Hugo, Jasmin Dieterle, Ivo de Noojier, Mona Bayr, Ivana Jug, Vincenzo Possenti, Luis Ferreira, Dimitar Ivanov, Megan Lepp, Guenther Weber, Hui-Cheng Jessie Chen, Zhu Yuang Kang, Pete Rose, Jessie Castro Velez, Feng Lei, Peter Grell, Anja Sorger, Jutta Schaedler
实景渲染:Jens Mehlan, Vienna, Austria;丝路数码技术有限公司
当地建筑师:广州华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结构工程:B+G Ingenieure, Bollinger und Grohmann GmbH, Frankfurt, Germany
MM & E工程:Reinhold Bacher, Vienna, Austria
照明工程:AG Licht, Bonn, Germany
资金管理:Davis Langdon & Seah, Hong Kong, China
项目地点:广州 深圳
占地面积:21 688m²
总建筑面积:80 000㎡
委托人:深圳市文化局和规划局
竞赛时间:2007年(一等奖)
设计时间:2008年
动工时间:2012年
建成时间:2016年
3D模型:Markus Pillhofer
渲染:ISOCHROM
线图:蓝天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