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保留场地中的树木,作为新立面的元素,摄影:邹斌
这个一个厂房改造项目。原建筑是一个1970年代的老厂房,期间几经改造,上一个用途是办公室。与很多大空间的厂房不同,原建筑空间跨度不大,高度也很常规,空间形态更是中规中矩,可谓没什么特点;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个大约100平米的后院。根据业主的要求,设计师需要将这个建筑重新组织,变为一个具有禅意的会所。
建筑外观,新增设的竹钢外立面,赋予原建筑新的气质,摄影:邹斌
冬天的建筑外立面,摄影:何崴
既然是禅茶会所,就要有东方的韵味,有古意。当然,这里的古意当然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呈现。小中见大,峰回路转等中国私家园林的场域精粹才是这个设计希望实现的。
冬天的建筑外观-局部,摄影:何崴
前廊,一个半室外的空间,引导人们进入建筑,摄影:邹斌
设计的核心是空间流线的重组。放弃了原来建筑平铺直叙的交通组织,以及置于建筑入口的楼梯,设计特意拉长了使用者进入主空间的时间,希望在游走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进入禅茶的氛围中去。一个超长的、曲折的路径被营造出来:人们从建筑的西侧步入,经过一个狭长的半室外的廊道,进入建筑中;然后转头向北穿过整个建筑进入后院空间;在这里建筑师加建了一个对折的楼梯空间,它的形制介于长坡道和两跑楼梯之间;人们拾阶而上,途中会透过格栅看到内院和对面的大茶室,然后转头进入一个狭长、封闭的空间;最终进入二楼。这里才是这个建筑主要的公共空间,包括雅集空间(琴室)、小茶室、禅堂和大茶室。
前廊道里的光影,摄影:何崴
前廊中树影投射到墙面上,形成中国传统空间的味道,摄影:何崴
空间亮暗开偃的节奏也是这个改造项目的关键。围绕着内院,新营造出来的空间序列在天然光和人工光之间交替;视线的通透、封闭、半通透也在设计中被精心的安排。人们进入这个建筑后,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域中看到庭院和彼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园林的一种采样。
入口门厅,摄影:邹斌
后廊,光线透过玻璃照射进来,影子使空间具有灵性,摄影:何崴
后廊,摄影:何崴
后廊,通往二楼玄关,摄影:邹斌
折射、反射,光影斑驳,摄影:何崴
雅集空间,自发光的隔墙为空间提供的暖黄色的照明,摄影:邹斌
雅集空间与大茶室之间的过度空间,摄影:何崴
庭院,摄影:邹斌
从大茶室俯视庭院,新加建的后廊和旁边建筑的天际线形成了几个层次,摄影:何崴
白墙、青砖、树影,摄影:何崴
从屋顶平台俯视庭院,摄影:何崴
从道路上看改造后的建筑,摄影:邹斌
前廊夜景,摄影:邹斌
刻意保留的树,原(BIM建筑)形的洞口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摄影:何崴
庭院细部,摄影:何崴
入口立面细部,摄影:何崴
后廊,玻璃屋顶和格栅形成丰富的光影,摄影:邹斌
前廊,利用原场地中的路边绿化改造而成,摄影:何崴
后廊,交通空间被刻意拉长,摄影:邹斌
二楼玄关,摄影:邹斌
雅集空间,摄影:邹斌
禅堂,摄影:邹斌
雅集空间与大茶室之间的过度空间,摄影:邹斌
二楼大茶室,一个明亮的空间,可以俯视整个院落,摄影:邹斌
从院落看后廊,摄影:何崴
建筑外观夜景,内透光营造出宁静的感觉,摄影:邹斌
庭院夜景,摄影:邹斌
原貌
图纸和草图
1层平面
2层平面
3层平面
改造前平面图
草图
草图
东西剖透视图
南北剖透视图
流线分析图
新建体块分析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定慧圆·禅空间
地点:北京
业主:百得利艺术俱乐部
主持建筑师:何(BIM)崴
建筑、室内设计团队:陈龙、王琪,赵卓然
建筑、室内设计公司:何崴工作室/三文建筑
照明设计团队:张昕、韩晓伟、周轩宇
特别顾问:薛晓明,张意诚
施工:北京高辉利豪建设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300平米
建筑面积:450平米
设计时间:2014-2015
建设时间:2015-2016.01
摄影师:邹斌, 何崴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