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建筑网
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BIM建筑|连山接海阪 无穷室第的设计剖析(上篇)

免费的Ai上线啦!
BIM建筑网自主研发,你想要Ai功能都在这里!
Ai·提升效率 技术答疑

平台上的无限海景

House of Infinity位于西班牙加的斯,是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于2014年完成的一个住宅项目。项目地处大西洋水域边上,是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处,地理特征较为特别。下文将通过两个篇章对其进行分析:上篇——策略分析篇;下篇——空间分析篇。

模型照片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

上篇——策略分析篇

在方案设计的初期,以何种策略应对设计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方案的格局。因此,对案例中的策略问题将在本篇章中进行重点分析,分析将通过景观、坡地、空间层次三个要素进行,并与巴埃萨早前的一些住宅作品进行比对,来了解不同的策略对整体格局的影响。

景观

House of Infinity所处地段紧临大西洋,如何处理建筑与海景的关系无疑是首要问题。若以观景为目的,面对美景,首要任务便是获取最大观景面。那么,平行于景观面布置形体便是一种较好的策略选择。将形体的最长边向景观面敞开,最大限度利用景观,使得建筑中的绝大多数空间都能够直接观赏美景。这种策略在巴埃萨早期的De Blas House、Olnick Spanu House中也都可以看到。

平行景观面布置形体

De Blas House望向景观的长边

Olnick Spanu House望向景观的长边

垂直景观面布置形体

但在本案中,建筑却以短边应对海景,直接获得的景观面最小,这必定会造成部分房间无法直接看到海景的局面,对整体空间布局而言并无明显优势。为了能够理解这种明显带有劣势的布局方式,不能仅从房间获取景观面一项对其进行判断,更有必要对获取景观的方式和位置进行一下分析,不放将目光从室内空间转向平台空间。

平行海面的平台

试想,若建筑形体平行于海面布置,平台给人带来强烈的横向空间延伸感,这种延伸感将人的视线向两侧引导。这种引导使得平台始终与大西洋保持着一段观赏的距离,建筑与海洋呈现各自独立的状态。但如果将形体垂直于海面的布置,引导的方向便由横向转为纵向。平台如同冲入海洋的桥梁,并利用其空间纵深,将人的视线引导向大西洋,从而产生一种冲入海洋的感觉。平台与整个海平面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无限宽广的平面。

垂直海面的平台

两种形体策略相比之下,后者平台上的景观无疑更为动人。建筑以短边应对海景,尽管牺牲了部分房间的景观,却由于形体的方向引导,为整个建筑获得了一个无限的海平面。

地形

从道路到沙滩的坡地

除了景观之外,带有坡度的地形也是项目中较为重要的设计要素。由于项目地处海陆交接处,此处的坡地是整个山脉的末端,整体坡度较缓。坡地前后高差大约为6米,高处从道路开始,直至海边沙滩结束。建筑以何种姿态介入地形之中,是本节的分析重点。

De Blas House嵌入山体的基座

Olnick Spanu House嵌入山体的基座

在巴埃萨早期的De Blas House和Olnick Spanu House中,建筑以一个的混凝土基座嵌入到地形之中,基座融入到地形之中,成为地形的一部分,以此建立起与坡地的联系。

建筑嵌入山体

在本案中,建筑同样也是以一种较低的基座姿态嵌入到地形之中,不同的是,这个基座的主体全部没入到坡地之中:其顶部与道路相平,从道路能够直接到达基座顶部平台;底部与沙滩相平,从建筑底层能够直接到达海边沙滩;材料上也由混凝土变为石材,使得整体基座向自然又靠近了一步。从远处望去,建筑基座像是陆地向海洋伸出的一块巨石,建筑很好的融入到环境之中。

没入坡地的基座

从陆地延伸向海洋的“石块”

但显然建筑并非只是简单的屈服于地形,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提示着自身的独立性。平台上方高起的体量,给予了建筑一个明确的入口标识;伸出坡地的简洁而完整的矩形体量,以及分布规则的方形洞口(西立面的矩形洞口也可三等分为三个方形),都以极为强烈的几何性再强调着人工痕迹的介入。这些都使得建筑不至于被地形所吞没,而是能够从环境中被再次读出。这种既协调又分离的状态正是坡地建筑的魅力所在,它既借助坡(BIM设计)地的力量获得了融入环境的机会,(BIM学习)同时又需要够跳出其束缚,去体现建筑自身的存在,以使得建筑不至于沦为地形的配角。

简洁的形体与规则的洞口

空间层次

上下两分的De Blas House

在巴埃萨以往的几个住宅案例中,空间层次往往分为两部分:下部的“Cave空间”和上部的“Hut空间”。“Cave空间”多为一层高的卧室空间,整体以混凝土浇筑而成,仅开启些许小的洞口,整体体量感厚重且封闭,作为整个建筑的基座,嵌入到地形之中。

巴埃萨的空间概念草图

上下两分的空间构成

封闭厚重的“Cave”

De Blas House的“Cave空间”

“Hut空间”多为公共活动空间,整体空间以钢构架为主,且颜色为白色,整体空间呈现出轻盈和纤细的特质。围护上选用透明玻璃,这使得空间的围合感能够降到最少,尽可能使空间暴露在环境之中。这两种气质分明的空间,给予了居住者两种完全不同的空间体验,既能够在“Cave空间”中享受到嵌入地形的基座空间所带来的封闭和安宁,也能够在“Hut空间”所创造的轻盈和纤细的空间中,将周边美景净收眼底。

轻盈纤细的“Hut”

De Blas House的“Hut空间”

反观本案,建筑被处理成一个两层的基座嵌入坡地中,基座上方的平台,并无明显构架,仅入口处有三堵围墙和一些房间。两层的基座,上层为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替代了原本“Hut空间”的功能;下层为卧室空间,仍然扮演着“Cave空间”的角色。在开口上,下层的卧室空间任然保留着较小的开口处理,而上层则由于空间性质的变化,采用较大的开口处理。尽管如此,窗户任然采用与内墙相平的处理方法,保留外墙的厚重感。就整体而言,基座还是保持着较为厚实的感觉,只是在空间分化为两个层次。

嵌入坡地的两层基座

基座的开口

由于在基座上层解决了公共生活空间的功能需求,基座上方的平台空间则由具有覆盖的“Hut空间”简化为一个纯粹的观景平台,以最大限度向大西洋和周边环境敞开。观景空间由原先的檐下水平空间转化为无覆盖的开阔空间。从而实现了与基座下方空间在体验上划分。

Olnick Spanu House的檐下水平空间

无覆盖的开阔空间

尽管与前作在要素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在住宅中体验多重空间特性的设计一直贯穿在整个住宅之中:基座下层封闭且厚重的空间感;基座上层开敞的空间体验;平台上方的毫无遮挡的视野。这些各不相同的空间体验使得居住者在上下不同楼层时,能够通过不同的空间体验与周边环境建立起不同的联系,在这种变化的联系中,居住者能够更为深刻的体会周边环境的美妙。

至此,策略上的分析告一段落,建筑的格局也基本呈现。下一篇章,将开始对这种基本格局下的具体空间布局进行分析。

上文中提到的案例的全部资料都可以在巴埃萨的网站www.campobaeza.com中找到,想了解案例全部资料的朋友可自行查找。

微信公众号:xuebim
关注建筑行业BIM发展、研究建筑新技术,汇集建筑前沿信息!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赞(0) 打赏
BIM建筑网 » BIM建筑|连山接海阪 无穷室第的设计剖析(上篇)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BIM建筑网,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关注建筑新动态,分享建筑新技术

联系我们关于BIM建筑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小编吧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扫码登录

微信「关注」,快捷登录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
注册登录代表您已同意《用户许可协议》
账号登录 | 其他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