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落看改造后的爷爷家青旅
项目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平田村。原建筑是一座普通夯土民居,二层,土木结构,共约270平米。因为曾经是业主江斌龙爷爷的住所,所以大家将之称为:爷爷家。设计任务是对这个普通民宅进行改造,赋予它新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将之激活。经过与业主、地方政府的商讨,我们决定赋予爷爷家一颗年轻的心脏,将之改造成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青年旅社。
一楼为年轻人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为了保持村庄的整体风貌,爷爷家的外部形态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几乎未变,只在二层朝向良好景观的一面开设了一个长窗,将阳光、空气和良好的景色引入建筑室内。
二楼室内,一种轻质、半透明、可移动的“房中房”元素被放置在空间中
与谨慎对待外部形态不同,设计对于室内进行较为大胆的改变:一楼,原有建筑室内的隔板被拆除,建筑从原来的分隔状态变为一个通透的大空间。这里将成为青年人交流、休闲的场所,同时也可以为村庄中的村民或者游客提供歇脚的公共空间。
当彩色光亮起,空间气氛发生改变
二楼,为了保留原空间的“大空间”特质,常规的由固(BIM建筑)定墙体分隔的模式被否定了;一组“房中房”的空间元素被植入原有土房子中。它们由轻质材料建构、可拆卸、可移动,半透明,以一种轻轻的态度“放入”原有建筑相对厚重的内部空间。房中房的实际功能是青旅的居住单元,每个居住单元可容纳4-6人。设计特意采用了半透明的阳光板材料作为界面,它可以营造一种柔和的、模糊性的效果,与原有建筑刚性的生土材料形成对比。
二楼休息区,打开原来封闭的土墙,形成能看得见风景的大长窗
为了营造更具戏剧性的效果,房中房的表皮上开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洞口。这些洞口一方面将相对单一的界面变得活跃起来,另一方面为界面内外的使用者提供了相互“窥视”的可能性。房中房还是可以“行走”的建筑。构筑物底板下安装有一组万向轮,年轻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推动建筑,完成空间的再造。
使用彩色光照明模式时,房中房变得充满激情
透与半透
光是设计中另一个重要元素。照明的逻辑源自于“房中房”的空间逻辑,视线的逻辑则遵循照明的逻辑:白天的光由外向内,通过屋顶的明瓦和大侧窗将天然光引入阳光板房,居住者的视线则由内向外,穿过层层洞口远望群山和村落;夜晚的光由内向外,3000K暖光通过半透明材料的反射、折射照亮整个房间,并向村庄溢散,居住者的视线则由外向内,最终聚焦于阳光板房内部极具现代感的灯光构图。
楼梯间
二楼休息区,从天窗(明瓦)中洒下的冷白色日光与暖白人工光在阳光板的折射、反射、衍射下形成迷幻的(BIM学习)光影效果
柔和的LED线形光源(暖白和彩色)安置在房中房的木构架上,并排布为自由的构成线条,富于艺术表现力的构图和可直视的光源和青旅居住者“年轻”的特点相符合。灯与阳光板的位置关系基于足尺模型实验,遵循“光的方向与阳光板空腔的走向垂直”,被照亮的阳光板肋形成“光栅”叠加在原有的视觉关系之上,赋予居住空间一种全新的半透明视觉体验。在大多数时间内,天然光、暖白灯光,变化多端的光影效果给人温馨、模糊和迷幻的感觉;在特定时段开启一支彩色灯管,会将空间营造成一个富于激情的场所。
年轻人在房中
爷爷家外观
爷爷家改观
一楼交流区也是公共区域
爷爷家青旅二层
二楼休息区
房中房内部向上看
房中房内部
房中房是青旅的居住单元
新旧材料的对话
阳光板效果
使用中的二楼
与房子玩耍
顾客在一楼休息
二楼,彩色光改变空间氛围
新旧材料的对话
一楼公共交流区1
一楼公共交流区2
房中房内部,光带和结构一起形成构成效果
房中房可以移动,改变二楼空间的效果
动图
设计灵感
我的外甥女从自己搭建的纸皮屋中向外看(房中房开洞的原型)
小孩子搭建的纸皮屋(房中房设计灵感)
原貌
爷爷家二层室内原貌(图片:云上平田提供)
爷爷家原貌(摄影:何崴)
爷爷家原貌(摄影:何崴)
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1(图片:云上平田提供)
施工过程-2(图片:云上平田提供)
施工过程-3(图片:云上平田提供)
图纸
房中房-表皮
房中房-底面
房中房-木框
剖面图
爷爷家二楼草图
爷爷家二楼剖面草图
总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爷爷家青年旅社
地点: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平田村
业主:江斌龙(平田村村民)
主持建筑师:何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团队:陈龙、李强、陈煌杰、卓俊榕
建筑设计公司:何崴工作室/三文建筑
照明设计团队:张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韩晓伟、周轩宇
设计时间:2014年-2015年
完工时间:2015年9月
建筑面积:270平米
建筑造价:人民币20万元
摄影师:何崴 陈龙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