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历时9个月的“铁路上海站地区城市设计大学生国际竞赛”评选结果最终出炉。
一等奖由哈佛大学团队的以“上海新门户”为主题的设计方案夺得,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和MlT(麻省理工学院)并列获得二等奖,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设计方案获三等奖。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哈佛GSD,
特么到底牛在哪?
场地说明
1.发展历史:
从清政府1909年建成的“老北站”,到1987年搬迁后,再到“新客站”的建成,一直到今天的“上海火车站”;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里曾经作为上海的门户,带来过革命与建设,见证了整个近代上海的百年风云、发展与变化。
新客站老建筑
▽
2.现状情况:
轨道交通:地铁一号线、四号线从区域穿越。
发展情况:尽管上海站地处闸北,现在的火车站及周边地块的发展,却不及其他商圈档次,杂乱而分散;但随着闸北与静安的合并,规划部门的发展战略给这里迎来了新的机遇。
现状割裂:上海站至老北站地区位于苏河湾南部,一直因为铁路的原因,导致南北交流阻隔,虽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但给人感觉很散乱,而且很破,其空间产出与效益远不及相同条件的其他地区,南北两侧发展也不平衡。
为了打破这一阻隔,寻求新的发展,让该地区焕发新生。政府机构组织了这场竞赛….
六所大学的方案
麻省理工学院方案:综合开发。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铁路搬入地下,地面南北一体。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的方案中则大胆提出将现有的东西向铁路及场站“搬入”地下,地面成为南北自由通行的广场公园,并配合其它设施的建造。
这也是六个方案中唯一提出将铁路设施转入地下的方案。
英国卡迪夫大学:建造一个大公园。
哈佛大学:24小时活力地区。
哈佛大学:中心门户活力区。
同济大学:地铁高架线路的“城市视窗”
同济大学:火车(BIM设计)主题商业街。
同济大学的方案中除了给铁路加盖,还设计了火车出题公园、火车主题商业街等多种设施,强调将社会公共空间与其它空间并置,在弥补现状不足的基础上,达到缝合城市,激活城市,提高空间产出的目的。对地铁高架线路则引入“城市视窗”的理念,在靠近居民区的地区用可视材料阻隔噪音。
东南大学:3、4号线之间加一个中转站,联系起两边的交通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哈佛大学
二等奖: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三等奖: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
哈佛GSD的方案介绍
哈佛GSD重构了上海火车站,并对周边区域进行了总体规划。竞赛要求特别强调了步行和柔和的交通模式,并强调立体开发。
上海火车站(BIM教程)作为一个连接上海和其他城市的主要枢纽,吸引着广大的人流,长时间以来都是闸北区的标志之一。
然而在火车站和铁路系统的割裂作用,却在街区尺度上成为了城区发展的阻碍。
哈佛GSD提出:不应该只把它们当作是急需被解决的城市问题和空间阻隔,更应将其视为一种提供了创造独具特质和魅力的国际化城市新中心的有利条件。
这种独特的魅力,将源自铁路周边所特有的场地条件和该基地所面向的广大的群众和多样的用户。
另外,规划引入了大尺度的公园和连接上海火车站和宝山路的步行广场,为人们和更多的活动提供了可达性。
本项目从不同的尺度通过四个关键视角:场地条件、交通、公共开放空间和城市建筑形态,进行一系列的从城市尺度到项目尺度的分析研究和规划设计。
哈佛GSD设计了一个新的立体连接平台,在新的平台上建设一条两千米长,连接上海火车站广场和四川北路公园自西向东的景观商业步行大道,串联起结构平台之上的全新城市活力创新区。
上盖部分设计,结合结构转换层,将整个上盖物业进行整体设计。
观点
GSD方案具有非常高的水准,学生团队能做出如此高质量的成果,额头上确实印着牛逼二字!
不过,作为一位曾经参与过轨交上盖项目的屌丝设计师,我个人认为,GSD在上盖设计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整体的交通组织,噪音隔离,转换层设计等等,需要更系统的解决方案)
推荐大家关注一家做上盖很牛叉的公司:法铁。他们在上海做了不少成熟的上盖项目….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