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
一开始扫视时的猎奇心态,在逐字逐句细读与修改这篇稿子时变成了百感交集。同样是在做住宅区城市设计,同样是制定导则引导后期的住宅设计与施工设计,West 8可以趾高气扬地做出这样的方案并且最终让它实现了。这需要怎样的设计团队的胆略&技艺、规划管理部门的信任、政府首脑的执政意识、建设法例条文与社会文化环境?每一个环节都在深刻影响着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力与质量。作为设计师、官员以及研究者,我们或可推诿与抱怨,但是行动呢?可否凝神马上开始?
前言
提到荷兰,什么存在于你深深的脑海里?是风车、郁金香、橙色军团还是宽容到彪悍的社会风气?
荷兰是个地平线之下的国家,它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没有如巴黎的黄昏般印象主义的氛围,也缺乏马德里式热情而阳光的市井气息,更不同于伦敦时尚的英伦风格。如果非要对比,阿姆斯特丹在首都里是排不上什么位置的,700年前,它还仅仅是阿姆斯特尔河(Amstel)尽端的一座水坝,城市的历史就由这座水坝开始。700年过去,在这个同时拥有理性与疯狂、辉煌与没落、哲学家与艺术家、海盗与郁金香的国度,阿姆斯特丹成为其中最为生动的见证。
阿姆斯特丹
在16、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阿姆斯特丹迎来了它的黄金岁月,也是其经济与文化最为繁盛的阶段,阿市中心独特的城市形态就在那个时候得以形成——运河绕着城市呈环状展开,两岸是比肩接踵的运河屋。
如今的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兼具郁金香与奶酪、运河与风车、伦勃朗与梵高、库哈斯与MVRDV、传统与创新的城市。有一首歌叫阿姆斯特丹,歌词是这样唱的:
我游泳在北海的旁边
岸上有我最爱喝的酒
还有一群烂漫的少女吃剩下的西瓜皮
在美丽的大腿间
我想我不需要美丽的谎言
在她的眼里看到美丽的夜晚
我在这里没有枪我只有根鱼竿
我只想钓到金枪鱼
然后走到邻居家摘朵玫瑰花
把它们一起送给你
于是,有人说这是一个文艺的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缠绵带来温柔的诗意,在金属和水泥成分大比例增加的现代都市里,这份诗意更是弥足珍贵。郊区到处都是碧蓝的天空、绿色的农田、雪白的绵羊、红色的风车、彩色的郁金香,这时的你一定会读懂梵高。
于是,有人说这是一个放荡的城市,空气中飘散着大麻的气味,深夜姗姗到来,姑娘们的肉体一字排开。穿着荧光比基尼的年轻和年老女人朝路人频频抛媚眼。有需求的男士打开玻璃门,问价谈条件,谈妥就拉窗帘上班,一张床一个洗手台一方橱柜,强行拉动GDP。
1、由一个堤坝开始的老城区
首先来了解一下阿姆斯特丹的传统城区:以河口为中心往河道两旁陆地发展,开凿4-5条似(既好像走形又好像得了关节炎的)同心半圆的运河,最外一条运河还有防卫(类似护城河)与水处理功能; 沿着运河两旁就是街道,为了方便各街道间的横向连系, 形成了似半圆辐射状或半个蜘蛛网状的街道网, 中央火车站就设在圆心处,成为城市交通枢纽。假如你有一把折扇,将扇面朝下打开,此时的扇柄就是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真的在中央哦),离扇柄最近的第一条扇骨就相当于辛格尔(Singel)。
该街道网络模式使居民们从各个地点到达火车站的距离都相差不远,这样的形式与规模一直维持到十九世纪才再往外扩张,今称之为传统城区。老城保护得很好,徜徉其中,水道、老宅还有踏着自行车的人,仿佛多少年来都没有变过的美。城里没有什么高层建筑,但绝对称得上高密度。荷兰的老房子以节约空间闻名,老式住宅一般4-5层,沿街立面都是窄窄的,连窗户也是像荷兰人一样,瘦瘦高高。
2、新模式的诞生
随着社会环境变迁与发展,后来的规划扩张放弃了原来的同心半圆模式。此外,一般城市通常以变更郊区土地利用的方式进行扩张,但阿姆斯特丹朝海的部分多是通过填海造地获得(这也是荷兰特色),并依需求决定陆地形状,东边码头地区即由此而来。
20世纪70年代之前,东部码头区是一个以造船和贸易为主的港口,之后港口功能西迁,曾经的熙熙攘攘变成了门可罗雀,城市流浪者、落魄艺术家、船坞居民便寄居在空置的仓库之中。如今东部港区的社交生活仍然受到这段历史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多数居民都是各类专业人士,但许多咖啡馆和餐馆仍然残留着当年的艺术创作氛围和狂野不羁的气质。该地区的重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整治与规划意愿曾经引起了颇多争议,然而现在看来,重建的确使码头区真正变成了一个建筑博物馆。一排排房屋以新的运河屋形制整齐地排列在河边,彼此相似相异。从历史的角度看,“建筑博物馆”是否就意味着高质量的城市空间与社区生活?这一点还不得而知。但是,一块拥挤着众多前卫建筑和施展了新城市设计手法的土地很难不令人动容,更何况精湛的施工技术使它们更加美丽。
大批建筑师规划师在这里拳打脚踢、舞刀弄剑,让这里完成了由当初经济萧条、环境恶劣的混杂区到如今阿姆斯特丹最昂贵居住社区的华丽逆袭——当然了,资本的后台运作诚不可缺——婆罗与施波伦柏(Borneo-Sporenburg)这两个小半岛就是其中典范。
3、极致反差的Borneo-Sporenburg 住区
Borneo和Sporenburg 是阿姆斯特丹东部的两个半岛,它们像两只硬邦邦的触角平行着延伸到水里。由著名的West 8事务所负责的整体城市设计,其灵感据说来自于Zuiderzee(须德海)的村庄,设计试图再一次诠释传统的荷兰运河住宅。
不过,不同于乡村住宅的随意闲适,这里是一个主体为低层高密度形态的住宅区。除了三个地标性的大体量公寓楼外,所有的17000栋中等户型住宅的层数被严格界定为3-4层;建筑密度高达100栋/公顷,这比一般的荷兰住宅小区高出三倍。街坊/街区被密度较高的支路网划分为平行于河道的规则长条状,内部的建筑组群方式各不相同。围绕码头的水域是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几乎原样保留的泊船水道仍旧被夹持在两条“半岛”之间。
这个高密度居住的城市设计方案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二律背反的范例——严格vs放肆,极小vs极大——这种策略可以简称为“极致反差”。West 8 设置了较为严格的设计规范与准则范围——关于停车空间、私人开放空间、楼层高度、街廓宽度和建筑材料。这些准则还详细指明,住宅应该由不同的建筑师设计。因此,100多名建筑师参与此项目,发展住房类型——包括中庭、屋顶花园和迷人水景。密密匝匝严格列队的低层住宅集群被大致分成了5个区域,而分割它们的是公共开敞空间与三个巨无霸——形式嚣张、体量巨大、毫不低调。如果说低层的新型运河屋如同以“极小”构成规模化的蚂蚁军团的话,这三个巨无霸则如同与它们极致反差的、“极大”而孤立的恐龙。都是居住建筑,前者是3-4层的联排住宅,后者是高层的集合住宅,它们的共同体就这么霸气侧漏地横空出世了。
从概念模型与实景图都可以看出,严谨与狂野、传承与突破、亦步亦趋与天马行空、近乎苛刻的法度与飞扬的想象力,各种极致反差就这样荣辱与共了。这是荷兰人的情怀、自信与力量吧?
4、延续
城市住宅是城市生活模式的群体性形态涌现,其与城市公共生活的关系体现了设计师、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政府首脑、建设法例与社会文化环境等的公共意识与意志。Borneo-Sporenburg 住区堪称当世范例。
(1)空间上的延续——住宅区与周边城市的边界是模糊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步入,没有山寨军方的制服门卫,也没有各种刷卡的赳赳大门,这片居住区的昂贵不是禁出来的。半岛周边有一溜儿的游艇(或许也有渔船?)小码头,这让我想到江南水乡的民居水埠头,人们不仅可以从陆路、还可以从水路回家。既然有这么多游艇,可以想见该住区的价格与档次,但是,看看上图,这种很不整齐划一的建筑形态恐怕会使一些强权型颜控者如坐针毡吧?
sporenburg岛入口
(2)时间上的延续——低/多层高密度的形态设计思路与城市的文脉是吻合的,呼应了老城的建筑体量、风貌和肌理,但不是复制,只是相似;不是仿古,只是延续。后人对前人所创造的事物的延续,这是一个宏大深远的命题,本文无意深究,但仍要指出的是:只有那些既对前人保持着高度尊敬、又对自己满怀自信的民族才会这么干——因尊敬而延续;因自信而不必处处强调当下的独特;因尊敬与自信而不去仿古,以此保护历史的独特性并创造属于当下自己的形态语言。
老城
Borneo
(3)视觉上的延续——在这一片低层高密度的住宅中, 3个天外来客般的巨无霸高层公寓体块对场地肌理进行了巨大的搅动。它们的占位十分关键,看似任性随意实则承前启后,彼此之间以及与场地外/远处沿河的其他高层建筑之间都形成了呼应,就像是闯入蚁阵的恐龙,数量虽少,也是有阵法的,以高度和形体优势相互打着招呼,将蚁阵扯开并成为了来自远方的视线的焦点。至于半岛上其他的“蚁阵”住宅区,绝大部分采用了联排式格局。城市设计规定了每户面宽平均仅有5m,而进深长达15~21m,层高限定为3-4层。它们平行排列,如同大面积的地毯,使得该住区的滨水界面十分完整和延续。若说此举为“立”,巨无霸的强硬置入为“破”,这不破不立的双手互搏式拿捏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5、半岛长屋
如前文所言,半岛住宅区的密度达到了100户/hm2的水平,相当于阿姆斯特丹市平均住宅密度的3倍。既要达到这个足够紧凑的用地/空间强度,又要延续低层运河屋的城市形态传统,“长屋”的母型因循历史与场地肌理被创造了出来。不同于大面宽—低密度—松肌理的美式独立住宅,长屋则是窄面宽、长进深、带内庭、背靠背的形态逻辑(各位看官有没联想到“住吉的长屋”呢?)。在两个长条状的半岛Borneo和Sporenburg内,尤其是Borneo码头南面的地块中,长屋逻辑几乎被用到了极致。
这些背靠背的长进深住宅由不同的建筑师操刀设计,房子高度基本一致,形式、材料、色彩则不同,平均5m面宽、15~21m进深(背靠背达30~42m),肩并肩地列队形成大面积地毯式肌理。这样的长屋是不是空间质量堪忧呢?No。每套住宅30~50%的用地是内向的花园或院子,提供了尽量多的私密性户内—室外领域,从而形成了数量惊人的2300多个内院。在户外开放的住区景观中,这些院子创造了出乎意料的内向世界。住户们不再像在大多数的居住小区里那般只能接受几十上百户一模一样的批发款户型,多样性的居住生活被照顾到了。
背靠背的半岛长屋
6、逐水而居
半岛住宅区的临水住宅设计延续了传统运河屋对水的关注,几乎所有的单元都将居住者与水、与自然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在Borneo半岛东部內港的北岸,低层联排式住宅直接建在河边,与水面零距离接壤。低低的临水露台既提供了私人泊位,又鼓励居民享受亲水生活,在日常里传递阿姆斯特丹独特的运河文化。水体也是大景观元素,滨水面的大面积落地窗将户外的水体景观引入室内,开阔的视野和时不时泛着阳光的水面成为司空见惯的居家意象,以外景之广阔和长屋内部的深窄空间形成了另一组不是直接形态的、而是身心感受上的极致反差。
自由住宅VS单元式住宅
7、多样化与包容性
由于高密度的紧凑城市发展需求,2,500个居住单元得被容纳进来。城市设计的多样化与包容性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一点最终也帮助塑造了整个住宅区的良好口碑。多样化与包容性反映在:住户组成(如单身族、丁克族、高与低收入家庭、中产阶级等)、住宅面积(不同大小)、住宅类型(如运河屋、街屋、公寓-跃层、分层分户)等方面。
8、一条“鲸”
三个巨无霸大型公寓镇守在基地的不同要害处,其中颇具创意的案例就是鲸鱼集合住宅(Whale Housing)。建筑由菱形基地前后退缩出三角形的开放空间,绕基地而围出一个矩形平面的大中庭,其独特的整体形式在有意的提示下能使人联想到肥大鲸鱼昂首翘尾之姿,该建筑因而得名。实际上,立面“V”字型的屋顶倾斜线乃是被太阳轨迹所定,太阳高时屋顶线就高,低时则反之。(为了让读者与笔者都能更加明白)换言之,屋顶造型是为了使若干居住单元获得更多阳光而设计的,其形式生成逻辑是理性的,其神气活现而又巨大的一坨也相当引人注明,存在感不弱体量丝毫。无论从附近街道仰视近观或空中鸟瞰远眺,鲸,就在那里。
9、两座桥
连接Borneo和Sporeburg的两座鲜艳红桥可谓璀璨夺目。这两座桥全以钢制,但每一座均有自己的特色。东边较高的是蟒蛇桥(pythonbrug),名字带着当仁不让的惊悚范儿,形态更是集彪悍和妖娆于一体,但其实它是性情妩媚的人行桥,让行人的步履随其身段而上下婀娜;西边较矮的平坦直桥则是座供脚踏车通行的桥梁,同样火辣,更加简洁。宽阔的港湾成了这两座桥的show场,它们既像是出双入对的好姐妹,又相互嫉妒且情绪饱满地无时无刻不在攀比。二者都像是出自技术纯熟的雕刻大师之手,以硬朗的钢铁织出曲线柔软的外观,再佐以硬木铺就的起伏的通行阶梯/路径,连桥上的(BIM培训)路灯造型都像是展翅欲飞的海鸥,昂然有力。
10、两组线
(1)知名建筑师一字排开的作品展示线:Borneo和Sporeburg岛上的多数居住建筑由于用地以及作为社会住宅的限制,多由官方以制式化程序生产。但最为特殊的是在Borneo半岛上,有一长条私有土地,前面临道路而后面直抵水域(前文已述),由许多产权独立的基地列队拼成。引人注目的是整排建筑物中每一栋的独特性:60 个地块单元,产生了59 个完全不同的户型,在空间中以独立的姿态呈现,且同一单元的前后立面完全不同的也不在少数。因为不少业主委托知名建筑师设计,所形成的沿街/河立面可谓百花齐放共争春,你有仪容我有颜,既带着中国城中村式的驳杂,又带着高品质住区的讲究,个中滋味,实难一言蔽之。
(2)“冷酷残暴”的切线:打开谷歌地图,映入眼帘的除开密集的建筑、小尺度的街道与三体巨无霸,最让我想不通的就是6条大胆的切线了。West8怎么就敢直接整3个平行四边形了?有一个还锐得不要不要的。
以往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说,平面上不能出现如此锐利的切线和角度。好像我们也从未问过为什么,所以乍一看到这样的线条和角度我也是心塞和拒绝的。但当我拖动谷歌地图里的小黄人儿,沿着每一条街道把这两个小岛逛了一遍之后,心塞渐逝,拒绝被感化为了认同。
Sporebur(BIM工程师)g与Borneo两个半岛的平面形态原本就很接近规整长方形,二者之间的水域与Borneo东侧的狭长水道也都是规整长方形,顺势而为的路网也基本上是规整的长方形,绝大多数的户型/住宅楼及其庭院也是规整的长方形……在一个遍布规整长方形的小世界里,突如其来的斜切线生猛地搅局了——它们创造了不在规整长方形逻辑里的斜向视野并与规整长方形共创了锐角地块,还激发形成了锐角建筑。
无论是锐角地块还是锐角建筑,从城市体验的角度看,是在锐角形成的地点上生成了小角度视野内的分岔型深空间——这种空间具有着精神分裂般的双向度感染力,与矩形—直角空间系统的体验之间存在着另一种极致反差的关系,将空间的多样性/多义性至少翻了一倍。
West8的这一奇招有点天外飞仙的状态,该组“冷酷残暴”的切线如同利刃斜斜斩下,原来方正垂直的空间体验系统一下子增加了多种戏剧性效果。在这种极致反差的相互比衬下,正者因奇而更有正意,奇者因正而造成惊喜,并没有什么心理上的不舒服感由此产生。
对比一下,见下图。说句心里话,意大利老牌山城锡耶纳的某处锐角空间因为更好的完形而更具有了空间的奇幻魅力:
结语
窄面宽大进深的内庭式住宅长屋+长屋的背靠背肩并肩式组合构成的低层高密度城市形态+蚁群+运河屋的类型转化+恐龙巨无霸+高大地标+极致反差+广阔水域景观+内向庭院+游艇码头+“鲸”+姊妹蟒蛇桥+劲爆的红色+生猛斜切线+锐角地块/锐角住宅楼+多样化户型/住户/面积+……
掰着指头一条一条地罗列下来,你会不会感慨一个通常被我们认为无聊沉闷的居住区城市设计,为什么就能被搞得如此生龙活虎呢?没有为了出位出名而殚精竭虑的哗众取宠,却神采飞扬;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卑躬屈膝的战战兢兢,却面相庄严。继承与创新,这组看似不可兼得的极致反差,对于这个案例的设计师,似乎只是理所当然的习惯。事实上,不仅于此,在比之于我国绝不能称为广大的荷兰城乡地景上,也不时可以看到相当具有创意的建筑物与城市设计案例。有人说,这归因于“多数的荷兰人为清教徒,而清教徒总是以创意与理性为特征”。
想想国内绝大多数的居住小区,那看似趾高气扬嫌贫爱富实则被资本与权力收拾得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状态,我们可否会问:为什么?
因为有一些人,有一些文化,始终不愿意向资本与权力缴械投降,即便最后成为了孤独战风车的唐吉珂德——这是一个并不圆满而我喜欢的答案。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