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全国贫困县——河南信阳新县(距信阳车程2小时、武汉2.5小时)西河村。西河村距离县城约30公里,是山区中的一个自然村。村庄一方面具有较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风水山林、清末民初古民居群、祠堂、古树、河流、稻田、竹林等;另一方面,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缺乏活力,空巢情况严重,常住村民大多为留守老弱儿童和智障村民。
项目基地位于村庄南侧,占地30余亩,原为1950年代的粮库——西河粮油交易所。基地内现存建筑5座,双坡顶,砖石结构;2座为粮仓,体型硕大,空间封闭,3座为后勤用房。建筑保存较完好,但已基本废弃。
项目意义
本项目是一个公益设计项目:旨在通过优秀的设计,改变贫困村庄的现状。建筑师希望通过对原有闲置建筑的空间改造和功能重置,为村民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同时植入新的文化项目(反映当地农业的微型博物馆)和餐厅,拉动村庄经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本项目是一种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建设经费由政府,及由村民组成的合作社共同筹集;项目建设大部分由留守村民(包括几位智障村民)自己完成;完成后的建筑由村民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收入反馈给村民。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前
本项目是建筑师与村民共建的尝试:与村民协商,确定新的使用功能;尽可能使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做法来建设;模糊设计,不强求图纸上的面面俱到,强调与工匠的沟通,最大程度的保留村民自建的积极性。
本项目探讨了农村低成本建造的可能性:项目占地3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1500平米,(BIM)其中博物馆420平米,村民活动中心680平米,餐厅170平米,总工程造价(包括部分设备和家具)约150万元。
设计概念和手法:
功能:
利用原有建筑的物理条件,重新规划使用功能,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同时,增加文化和游客服务功能,包括微型博物馆和特色餐厅。
微型博物馆是提升村庄知名度,拉动村庄经济的契机,通过收集、修复、展示当地农耕文化的历史遗存(手工榨油的油车等农具),创造参与性展览空间,为村庄新经济(如茶油、板栗加工等)提供文化支点。
特色餐厅和村民活动中心为村庄提供了旅游接待和经营(如会议和婚庆)的可能性,拉动了村庄的经济(项目投入使用后,已经举办过数次活动)。
建筑:
保留原粮仓的空间特征,适度改造:村民活动中心部分,利用隔断和可移动的家具,营造灵活多变的大空间;博物馆部分,按照当地习俗和传统工艺流程布置展品,营造出“真实”的农作场景。
对原粮仓外立面进行分别对待:内侧墙面保持原风貌和历史信息;外侧墙体进行改造,使其更通透、更公共,并利用当地的竹子作为遮阳和立面视觉元素。
餐厅部分,保留原建筑南北外墙,拆除西侧两跨,拆除全部内墙;借鉴当地视觉元素,设计新的镂空山墙,以及室内家具,营造具有现代感的地域建筑风格。
基地东侧,根据环境关系新建一转折连廊,连接南侧博物馆和北侧建筑,并成为内院东面的新边界。
场地:
拆除场地西北角原破损附属建筑西侧两跨,形成室外活动平台,使河流两岸视线联系更通畅。
清理场地北侧闲置用地,创造新的室外平台空(BIM培训)间,与村庄北岸古建筑群、河道景观更紧密结合。
保留原粮仓中间的晒谷场,对地面进行修整,仍作晒谷场之用,也可以成为新公共空间的室外聚集场所。
在内院原消防水池位置上,设计新的水景观,与旁边柿子树一起成为空间中的视觉高点,以及儿童游戏场所。
重新规划和设计场地内绿地和硬质铺装,利用场地内原有废弃建材(如废瓦和废砖),及当地的石材作为铺装材料。
照明:
使用小功率LED投光灯,LED灯带对建筑外观、场地景观元素进行照明,营造宁谧的光影气氛,使改造后建筑既具有夜晚的面貌,又能融入乡村环境。
为项目定制设计“挂篮”形室内灯具,同时满足向下照亮物体和向上照亮屋架的使用需要;灯具造型内敛,和空间形态协调一致。
↑改造前
↑改造前
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剖面图
↑轴测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何崴
地址:信阳,河南
主持建筑师:何崴 (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陈龙(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学院)
照明设计:齐洪海(远瞻照明设计有限公司),韩晓伟(北京吉晟通科技有限公司)
平面设计:夏博洋(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客户:西河村村民合作社
建筑面积:1532.0 sqm
项目年份:2014
摄影师:何崴、齐洪海、陈龙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