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人生旅程最后的一个行为,而作为这个行为的载体的正是殡仪馆。
也许,这会是人生中使用的最后一幢建筑了吧,当我们谈起它时不免会感到讳莫如深,毕竟它和死亡的印象联系得太过紧密。可同时,生与死的思绪却在这里慢慢聚集,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在除此之外的其他场所如此真实地感受到人生的力量。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殡仪馆建筑,来自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的「冥想の森」岐阜县市政殡仪馆( Meiso no Mori Municipal Funeral Hall)。
地点:日本,岐阜县,各务原市
时间:2004/5~2006/5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规模:地上两层
用地面积:6695.97㎡
占地面积:2269.66㎡
总建筑面积:2264.57㎡
完成时间:2006/5
建筑师:伊东丰雄
笔者自己曾经去参观过这座建筑,当时是跟着一个建筑师团体去的。因为冥想之森的位置比较偏远,我们一个团的人坐了很久的大巴车才到达位于深山之中的这座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筑。
在下车看到这座建筑之前,如果不是我提前知道冥想之森是一座殡仪馆的话,我绝对不会把眼前这座轻盈通透,似白云一样飘在群山环抱之中的建筑与死亡、往生、火葬这样的词汇联系起来。
虽然现在的人都比较开放了,但好像中国人骨子里都生长着对于死亡的忌讳。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看法与我们有一些不一样,他们将死者称为往生者,对于死亡这个概念,在他们的理解中阴暗恐怖的一面尽失,更多的,死亡象征着安详宁静。虽然死亡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但自然规律如此,所以他们希望往生者可以在去世后有一个平静的灵魂,安详地继续生活在世上。
也许正是这种理念是上的不同,殡仪馆建筑的形态才会不同:没有了高耸的烟囱,没有了封闭的石墙,取而代之的是白色、漂浮的屋顶,与群山相仿的曲线形态、轻盈的玻璃以及平静的水面。这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他们对于身后拥有一个宁静的灵魂的追求,以及生者对于往生者的希望。
回到设计本身。冥想之森位于一片宁静之地,周围群山环抱,南侧有郁郁葱葱的植被,北侧面向一个池塘。设(BIM工作)计主旨要求在此创造一个神圣的空间,用来向已故的先人致以最后的敬意,同时精巧地将公园墓地周围的景观融合进来,成为一体。
为了回应这样的设计要求,设计团队的想法是不仅要建造一个传统的大型火葬场,同时还要建造一个与周围景观相和谐的带有曲线型屋顶的建筑物,创造一个宁静安定的场所。换句话说,设计团队做的形态是山的延续。
↑基地被群山环抱
↑创作团队想创造出“山的延续”
屋顶其实是最好的空间。这种屋顶的做法是根据一种算法进行计算,然后逐渐修正,几次修正之后就形成了这样曲面的感觉。室内的焚化炉、告别式举行的场所、等候室等不同的空间,放置在适合的位置,光滑的屋顶便是弯曲的天花板,光线由此洒落在室内的每个角落。
↑屋顶是最好的空间
↑屋顶根据一种算法进行计算,然后逐渐修正
↑不同功能的房间放在屋顶下适合的位置
↑从利用木材搭建浇铸模板,到在模板上铺设结构钢筋网,再到浇铸拆模的全过程。这不是伊东第一次用混凝土来表达曲面效果了。
↑没有安装玻璃的状态。请注意从屋顶垂下来的构件,这是用来固定玻璃的。
↑屋顶与玻璃之间的结构大样
支撑整个屋顶的柱子也做成了曲线的形态,上粗下细,中心镂空,并且通过屋顶形态的凹凸,将排水管道省去,直接由中空的柱子承担排水的任务。
↑柱子大样,分为工厂预制模具与现场浇铸两部分。
↑建模、浇铸、拆模的过程
就如伊东丰雄第三十五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感言中自己概括的那样“我的作品一直致力于推倒这堵把现代建筑与自然和当地社会隔离开来的墙,并创造出面对自然、拥抱当地社会文化的建筑”,伊东丰雄志在钢铁丛林中寻求自由,关注房间外观和内饰之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伊东的作品从大自然法则中吸取了灵感,建筑的有机状结构、表层和表面之间的统一性就见证了这一点。室内木材料的运用,模仿树形态的铁制装饰等细节便很好的映证了伊东丰雄的理念。
↑这个宁静的场所的确给予了往生者最高的敬意与尊严。
死亡是不能轻率处理的事情,送别先人是个庄重的过程。这里不但要让先人安息,也要让带着哀伤的亲人能够安详面对生死,所以需要人性化的设计来照顾及缓冲亲属们在情绪上的需求。曾经被人们认识是灰色的火葬事业,也开始走上事业化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人们对往生意识的提升,也是印证了美学无处不在。
生死这条神秘的界限,该是一切美学升华的所在。冥想之森建成后不久,在当地居民的请愿下,这座宁静的建筑将在没有葬事的时候作为音乐厅来使用。生与死的边界再一次被模糊,这也正是伊东本人一直强调的“模糊的功能性”。与往生没有隔阂地相处,是为了更好地珍惜人世间的生活,这作为现代人所拥有的生命观,也许是建筑师为这个社会做出的一点点贡献吧。
所谓冥想之森,冥想的不仅是亲人对于逝者的思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人对于生死的态度。与其沉重抱怨地离开,人,不如轻松平静地往生。
冥想の森
↑立面与实景
↑一层平面
↑屋顶
↑剖面
↑平面与剖面对照
↑施工全过程
关于伊東豊雄
1941年 出生于日本
1965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65-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1971年 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
19(BIM设计)79年 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
2001年 以仙台媒体中心(Sendai Mediatheque)将自己的声望更推高了一层
2013年3月 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是继丹下健三、安藤忠雄等人之后,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认为,伊东丰雄是一名“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并称赞他“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