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造这个办公空间时,我们意识到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介入这个一片空白的现状。场地藏在上海闹市区的一栋普通住宅小区里,建于九零年代初,适逢城市大规模建设方兴未艾,与老上海巷弄式的住宅类型早已断了联系。在功能上,并没有预设的使用者,改造后的空间将以联合办公的形式向外出租。在现状和历史上都没有延续性的场地,功能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很难从两者中找到切入点。在这里,任何预设的思考和先验的经验都不再适用。
古人造园,不在乎场地,可于市井也可于山林。院墙围合之内便是一方净土;造园亦不在乎功能,不论《园冶》中(BIM教程)所详述的种种条例或技法,造园首先是一项精神活动,是为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创造一个可以栖居的差异的世界。于是,我们决定在这个五十平方米的空间内造一个(BIM设计)抽象的园,这里有光、有云、有院、有景。我们希望“邀请人们去参与一个假定世界的意识和经验”。
场地是由两个房间前后错动组成,共同面向朝南的庭院。我们首先试图模糊两个房间的分隔,将其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为此我们在空间中置入两个元素:一个圆和几段连续的弧。圆,中心性最明确的几何图形,是在平面维度整合空间最有力的手段。它将两个房间在视线上连续为一体,并在行为上给出一个明确的汇聚点。圆与方之间产生的间隙自然作留白的处理,借鉴文人园和文人画的技法,在物与物、物与边界之间留一点空,作为意犹未尽的延伸。几段连续的弧是对空间在剖面方式的设计,两个房间之间有一道结构梁必须保留,连续的弧线在最低点越过结构梁,强烈的方向性和连续的视觉效果将两个房间联系为一体,又创造出天幕或是流云的效果。
圆形的两个弧段扩展作为办公桌,提供九个办公位。在圆心的位置设计一张讨论桌,我们想象每个办公人员都可以迅速的汇聚到讨论桌前。在圆与方的空隙内之间布置绿色植物,就像在室内的四处天井或是四个小院。顶棚和原先的楼板之间作为设备空间,隐藏电线桥架和灯光设备。顶棚选择植物纹理的半透明TYVEK布,均匀的灯光营造发光顶棚的效果,为办公空间提供照度柔和的顶光。
设计希望运用抽象和几何化的元素,借鉴留白的绘画技法,表达中国文人园中对一个差异世界的建构,与中国文化和传统取得非形式上,而是意境上的神似。尘嚣之下,一个差异的世界,这是我们发出的邀请和祝福。
感谢R.Pei和K.Wang在方案前期和后期分别给予的帮助。
图纸
设计:夏慕蓉 李智
摄影:Hozwee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