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棉厂,美国
↑图片提供:科泽尔
坐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闹市中心边缘区域的古老的轧花厂,足有12英亩。这处19世纪南方生活的遗迹包含有12栋建筑,被两个至今没完全想明白的开发商人买了下来。原先,他们倾向于建造住宅或商业楼盘,但没过多久,他们转向为一些不那么传统的计划——改造成艺术家公社。
原计划中的一部分仍然被保留了下来——改造后的跃层公寓和工作室用于出租,但大部分的空间将被用于改建成展览空间、礼堂、舞蹈室、以及教室——一切你所能想到的跟艺术相关的场所。
↑图片提供:BurnAway
这里有成名艺术家的展览,也会有让你无从猜测的天马行空艺术陈列,甚至还可能碰上乔治亚理工学院电脑乐团的演出,或是邂逅另一拨使用游戏主题片段创造音乐的组合。这里还会定期举行社区活动,人人会带来自制的菜肴交换餐盘。
↑图片提供:centermez
由于轧花厂的一部分空间被改造成住宅区,来自住宅区的这部分收入被开发商用于举办展览,承接演出,以及其他的互动艺术活动。因(BIM建筑)此,它往往会对在其他地方饱受猜疑的艺术家敞开大门,反过来他们以此做广告——自称这里有别处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艺术家和艺术展。
翻修这些工业综合建筑,他们遇上的难题是如何命名,他们希望为曾经的工业灵魂找一个合适的安顿之所,也不希望完全抹掉这座乔治亚曾经的养殖要塞大本营的历史记忆。最后,他们将它简单地叫做,山羊养殖场——倒不是浪得虚名:周边确实有些羊啦。
海盐加工大厦,加拿大
↑图片提供:Recollective
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温哥华的海盐厂,一度曾是社区工业的中流砥柱。与旧金山另一家工厂合作,温哥华的食盐加工厂是处理精炼食盐的第二站。在这里,食盐的进一步提纯得以完成,然后被运往全国各地的餐桌。到了50年代,陆续有其他工厂建成,以满足增长的食盐需求。但到了1980年代,它被改造成了废纸回收厂。自那以后工厂关张,整个空间空置多年。
↑图片提供:Recollective
2010年温哥华举办冬季奥运会,届时建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奥运赛事期间,这里被改造成运动员的活动场馆; 尽管奥运会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对盐厂的规划已经确立下来:老盐厂会保留下来持续使用,即便全球运动员都回家了。
↑图片提供:Recollective
这是一栋令人难以置信的环保建筑,还通过了LEED认证。这栋翻新建筑整体被升高了超过一米以跟现代道路相连接,这样才能确保跟周围其他的建筑物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空间内,布置着木桁架、复古的木结构以及钢筋;焕然一新的工厂变身为理想的餐饮场所。迁入的微型啤酒厂、手工酒吧、面包房、咖啡厅和餐厅让这座老加工厂转变为一处周五晚上的好去处。
水泥厂,西班牙
↑图片提供:Ricardo Bofill
如今,给废弃工业(与商业)建筑赋予新生命的想法不仅算不上新颖,甚至在逐渐演进成一种新流行的时尚。 1(BIM教程)973年,一个名为里卡多·波菲建筑师买下了一所巴塞罗那的水泥厂。建于本世纪之交的工厂早已废弃,工厂的窗户破烂得一塌糊涂,杂物成堆,工业废弃物堆积纠结如丛林。
↑图片提供:Ricardo Bofill
两年后,整个建筑群都改造成了容纳四十家建筑事务所的大楼 ——也包括他儿子的事务所。这栋建筑原初包含30个筒仓,其中部分已经毁坏,其他部分被保留下来整合进大量复杂的整体设计之中。整个改造给人一种错觉——这个地方仅仅是接受了简单地清理,显露出美丽的体腔,而未曾经历了大规模改造; 筒仓仍然存在,工厂的大量水泥设施也依然存在。
↑图片提供:Ricardo Bofill
除了工作室,这栋复合建筑还包含展览空间,私人公寓,以及档案室。 桉树、橄榄树、棕榈树广阔的花园与柏树组成了广阔的花园,筒仓上布满了爬山虎。
废弃核电厂,德国
↑图片提供:Inhabitat
1972年,西德开始了这所一座核电厂的建设。这座最终耗资约$40亿美金的天价建筑不仅被延工所困扰,也被大量抗议所阻挠——抗议者担心这所电厂的存在会让整个区域变得不再安全。这个花费10年时间才完成的项目,冷却塔和反应堆厂房一完工,这座电厂就再没能投入使用。。
↑图片提供:Koetjuh
该电站一直被空置到1991年,一个开发商提出了相当大胆的改造方案:改造成游乐园——一个如今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的 主题公园。这绝对是个跳出框外的绝妙点子。这座差点儿成为核电站的建筑现在拥有超过40处游乐设施和景点 ——包括一个高达190英尺(58米)的垂直摆荡秋千,被安置在原来的高大的冷却塔内。
↑图片提供:Inhabitat
Wunderland Kalkar有适合家庭每一个成员的玩点。其中也有酒店,酒吧和酒馆……酒吧可不止一家,其中包括一家爱尔兰酒吧,一个荷兰酒屋,还有一座美国西部风格的小酒馆。人们自由地出入酒窖,跳上旋转木马,登上高飞车,在过山车中目眩神迷,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想起这原本该是座驱动半个西德的电站呢。
安格斯商店,加拿大
↑图片提供:Lori Zimmer
有一段时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将位于蒙特利尔的铁路维修大楼称做安格斯商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作需求十分充沛——维护中心为维护火车、发动机、机车提供了12000人的就业;整个街区周边产业都围绕这个中心成长繁荣。但到了70年代,火车维护任务开始一点点地收缩。最终,这个中心完全关张。——这并不像大城市中关掉了一所工厂那么简单——这件事几乎摧毁了这片街区。
早在70年代初期——一切尚未被完全关闭前, 已经有计划把这块此前专门用于修复火车和发动机的空间另作他用。到了七十年代末一些区域已逐渐转化为商业区域,这段时间,大量针对市政区域规划的猛烈抨击却突然出现。争论如此剧烈,以至于,无论原来计划是什么样子,都不得不重起炉灶。
↑图片提供:Lori Zimmer
1983年,这块地皮到了一个非营利机构手上,该机构从事将土地和建筑物打包出售给其他非营利或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蒙特利尔大学的学生也参与了这个项目:整体规划中整个工业园区被改造成许许多多的商铺和店面,以及低中收入人群的住房。其结果是整个社区从居民楼到杂货店,都保留了一些工业建筑的气质。本地加拿大连锁店Loblaws也搬进老Angus Locoshop,而其他建筑物被改造成了办公区,及一些科技公司综合楼。这是一个奇怪的高科技和老工业元素的混合体; 步行到科技综合主楼,仰望头顶的钢梁以及天花板上纵横交错的T型架,不仅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存留在建筑物中的仍是那些巨大的列车引擎,而不是硬盘和服务器。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