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但在19世纪末重庆开埠之前,重庆的政治地位并不重要,仅就四川地区而言,也远逊于成都。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阵爆发后,次年元旦,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全世界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二十六国公约》,1942年1月3日,同盟国又在重庆设立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统帅部,而重庆则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战争也促使重庆这一中国内陆城市迅速发展为二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社会活动与统治中心,同时也加强了重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
从CBD到CCD
解放碑,全称“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几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以纪念重庆对于国家的伟大贡献。作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代名词,享有“中国西部第一街”美誉的解放碑商业街好比上海的外滩,杭州的西湖。
作为重庆城市核心的渝中区和CBD核心,在2014年继续嬗变,由CBD(中央商务区)向CCD(中央文化区)迈进,创新模式领衔西部乃至全国。而领衔者,正是解放碑融创白象街——国宝级历史商业名街。
↑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重庆开埠第一街
白象街位于重庆渝中的下半城核心区域,是重庆开埠时期最繁华的市中心,是社会名流的聚居地,中西文化的汇合点,一度车水马龙,繁忙昌盛。然而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已是人烟稀少、寂零萧瑟。
本次规划的目标欲重振其当年之盛况,使之再次成为重庆市的标志性区域,以开埠风貌为特色,成为集商业、旅游、文化与历史体验及居住生活综合的城市名片。
规划用地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凯旋路至滨江路之间,呈不规则形状,解放东路和白象街将基地分成不同标高的三块台地,使之形成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基地总用地面积75,257平方米,包括居住及商业用地、社会停车及绿化用地、变电站及古建用地。北侧为凯旋路,距解放碑中心步行不到一公里,南侧隔高层住宅、污水处理厂与滨江路相邻。
基地内坐落着多栋清末、民国时期的历史保护建筑,晚清时期的商贾官邸,开埠时期的西洋建筑,爱国民族人士的公馆及商会,民国时期的银行、民居等等,包括药材公馆(1926)、华新私立小学(1935)、卜凤居(1836-1912)、海关总署(1897)、大清邮局(1897)、江全泰号(1850)、反省院、李耀廷公馆等。南侧则仍留有重庆老城墙及人和门、太平门等老城门。地块具有百年金融历史、是重庆开埠文化辉煌岁月的见证。
为此,建筑师对白象街的设计范围又远远超出了物理尺度600多米的范围,而涉及了社会经济、物质空间之外多维象限的设计范畴。
一颗未擦亮的明珠
在接触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建筑师就被其所涵盖或者说建筑师认为应当涵盖到的众多繁冗复杂的线索所吸引。
比如项目在渝中的地段属性第一直觉就令人联想到上海的外滩,天津的解放路。相似的滨江开埠历史、辉煌一时的金融街属性、城市物理与心理地位等等。
同时,地块内部复杂交织的不同属性的空间内容如传统民居、现代住宅、文物古建、老街坊、拥挤不堪却又适合步行的车行道等等又让人联想起改造前后的上海新天地、田子坊、成都宽窄巷子、杭州的清河坊、伦敦的SOHO区域或者布里克巷(Brick Lane)、巴塞罗那的Les Rambles 街区等。这些地方都是闻名于世的优秀街区,而这些优秀街区和所将要展开的白象街街区的设计存在着如此多的相似性、可联想性。
地块内外部已知环境的条件同样令人振奋。白象街所处的渝中半岛,已经成为重庆现代化的标志区域。除了地块内部自身所拥有的历史文物资源外,它还紧邻着东西两侧代表着移民文化的湖广会馆区及老重庆巴蜀文化象征的18梯商业生活区域,可谓内外兼修的资源综合体。却至今未能绽放她本该拥有的光芒,项目充满了矛盾性和挑战性。
↑商业街钟塔出入口
↑解放路沿街商业
↑解放路凯旋路转角商业
对项目的整体定位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建筑师的理念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城市的过去,正确理解城市的今天,从城市的多元象限出发寻找城市未来的解题思路;把营造城市生活、切实改善与激发地块活力摆在首位,力求切实可行地做到地块与渝中半岛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共生共荣。为此做出了3点设想:
在城市南北向上依托城墙公园、白象街、解放碑商业渗透等加强互动,打通渝中上下半城的联系。
在东西方向则依托白象街的开埠历史文化、人文与建筑、商业旅游开发等资源与发展契机,打通地块与东西两侧的湖广会馆区域与18梯区域的横向联系,实现重庆老城一条移民文化、开埠文化、巴蜀文化立体融合的历史资源线,实现半岛东西方向上的资源整合与肌理织补。
优化整合地块资源,合理布置居住、商业及其他复杂功能的组团,实现内容与形式双重的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有机联系。
↑重庆凯旋路
商业尺度与城市肌理
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协调城市(BIM工程师)生活的营造、历史资源的整合与保护、商业利益的保障以及设计团队的设计价值体现等一系列复杂关系。
城市生活的营造以及具有时代记忆的城市体验离不开另一条线索——城市肌理。城市肌理反应了城市的建筑实体和空间上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及社会状态。
老城传统的公共空间系统大致分为路、街、巷三个层级。旧时汽车属于少量富裕阶层的奢侈品,因此道路宽度有限,一般最大也就在15米左右。两侧建筑两到三层,高度在12至16米之间,街道的高宽比基本在1:1到1:1.5左右,界面整齐却也不失错落。“街”通常是公共活动展开的场所,以步行为主,诸如交往之类的故事也往往以此为背景。一般街的宽度大约在6米左右,高宽比为1:0.5左右。“巷”通常游离在半私密与私密之间,可能是一家所独有,也可能是几家共享,其绝对尺度通常不会超过10米。
↑内街
↑小巷
基于建筑师对老街区传统街巷院落空间的结构形式、空间尺度、行为方式等的调查和研究,确立了一个“三级流线,三级节点”的规划系统,每一个层级的流线系统和节点系统都拥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功能、尺度、业态、风貌,不同的细节,带来丰富的体验感。
而在解决白象街高密度商业与宜人城市开放空间之间的矛盾时,建筑师首先将两者分开。高密度的破题思路是密可透风,疏可跑马的肌理设计。而宜人城市空间则取向了传统历史街区或者村落里那些步行街道及节点广场的尺度。(BIM学习)
↑老房子
从建筑单体的设计上,使用了3种修复策略,即以旧修旧、以新修旧、以旧修新——用就地材料甚至旧的施工工艺来修复,或者是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模仿老的材料,最后是用老的材料来表达现代。
特殊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它既有民国建筑的特点,也有开埠建筑的一面。因此在风貌街区设计采取了民国建筑与开埠建筑元素的融合创新的方式,使之形成一条以民国建筑为基底,开埠建筑为特色的风貌体验街。
在形式上的“采撷地域”之后,设计着重回归传统的人性空间,形成一种可以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精神。最终形成一个风格协调,既有重庆地域文化传承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特色“白象街”商业街区。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融创·白象街
项目位置:重庆渝中区
规划用地面积:75,257sqm
业 主:融创重庆
合作方: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贝尔高林国际有限公司 / 弘达交通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 重庆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状态:施工中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