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自世界建筑。
新宿琉璃光院白莲花堂,东京,日本
Shinjuku Ruriko-in Byakurenge-do, Tokyo, Japan, 2014
建筑设计:竹山圣+Amorphe建筑事务所
Architects: Kiyoshi Sey Takeyama + Amorphe
这座白色混凝土建筑仿佛是在承受来自天空的恩泽一般,从大地中长出,再不断向上空张开。为之命名白莲花堂,是取自弥陀净土中含苞待放的莲花蕾之意。而这座寺庙是在都市的喧嚣和楼宇的夹缝中静静开放的。从地下生出的中央结构体形成建筑的中心轴,将纳骨堂藏于其中,并向天空生长。寺庙的主要功能被安排在结构体上方,仿佛漂浮在空中一般。最具象征性的空间是被置于中心轴最上方的“空之屋”,来自圆形天窗的光线从空间中穿过。“空之屋”处于包含音乐厅、美术馆这些文化功能的整个寺庙空间的中心,将各处都连接起来,却不属于任何地方。它象征性地承受着来自天空的恩泽,是一处用于冥想的空间。
图纸
评论:
刘晨:自从勒·柯布西耶造了那只“聆听天堂之音的柔软的耳朵”,这股风就煞不住了。“柔软”二字,端的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竹山圣或有“建筑诗人”之美誉,我倒觉得他更像在填词,不爱五七言,偏好长短句,而且是辛弃疾那样的词人,特喜欢用典。但他能跨文化取典,反令前辈望尘莫及。借着老柯“柔软”之势,成就弥陀莲花之相,两下混搭,居然开出奇葩。最后应了那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齐全了。而典故本是“无”中生“有”,不知道亦有不知道的妙处。
周渐佳:当看到建筑的局部照片时,能想到的大概是日本建筑一贯的精致,无论是混凝土或光滑或粗砺的质感,还是寂静悠远的光影效果都反应出日本极高的设计与施工质量。但是在看到项目图纸时,我忽然意识到这样一座佛堂在东京尤其是在新宿这样密度极高的城市中心出现,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尝试。与我们常见的以平面展开的宗教建筑不同,白莲花堂完全是一次垂直方向上的实验:在不同的功能依次叠合的同时,由底层至顶层完成了一整个空间体验的过程。它不仅优雅自若地回应了用地的限制,而且在各层空间中精准地创造出各种功能所需要的变化氛围。
项目信息: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筑类型/Building Type: 佛教建筑/Buddhist temple(BIM建筑)
结构系统/Structural System: 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场地面积/Site Area: 96(BIM工程师)2.4m2
基底面积/Building Area: 528m2
总建筑面积/Total Floor Area: 2294.52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2011.09 -2012.04
建造时间/Construction Period: 2012.10 – 2014.04
摄影/Photos: 白鳥美雄/Yoshio Shiratori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