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自地平线下的陈设(微信号:heshi-design)。
天依旧蓝蓝,草依旧青青。
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化作过眼云烟,或许充斥着我们的绝大部分。日子还是照过不是。今天,我们谈的“高雅”一点,东方美学的“侘寂(Wabi-sabi)美学”。
侘寂一词来源于日本。(很多人会提出,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东西,“小日本”拿我们中国的东西。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再说这种言论了,真的很没趣。)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当然也是一种哲学观。具体的概念,之前期刊的帖子里已经说了很多,我们在这就不做过多的解释。难道,这种美学只是一种摆设吗?他是华而不实、只可看,而不可亵玩也?
“精神的物化的艺术之美”(^_^ 有点拗口)最早就是由柳宗悦提出来,它讲究将直观能力与思维能力紧密结合,其实意思就是将自己传统美学的东西,化作当下最实用的东西。它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根有据;反之,它又不是腐朽传统,跟不上当下实际。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话题转过来,这些跟侘寂有什么关系吗?好像侘寂是高高在上,不可遥及。“朴素、寂静、谦(BIM学习)逊、自然……”这些挂在侘寂身上的标签,其实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生活态度吗?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民艺一样。不要只是我们经常谈到看到的“某某传承文化艺术,面临没有后继传承者”的尴尬局面。
重拾我们的传统,“用”而不“搬”,倡导东方美学的“美”与“用”,才能寻求产生于自然的、健康的、朴素的灵动之美。
今天,分享的案例,是来自比利时的设计师Axel Vervoordt,擅长充满侘寂的东方美学与西方传统生活习惯的当下结合。也许吧,这样的评价在我看来,算是美其名曰而已。
不过在Axel Vervoordt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对所谓的设计风格并不感兴趣,我总是被形而上、时间与生命本质所吸引。他更说:我珍视那些有著时间痕迹的老物,我的设计没有规则,感受空间与艺术品的互动,我跟随著我的心而设计。”这或许是西方传统美学与东方传统美学有共鸣点吧,毕竟,人类文明,是有共鸣点的,它其实,就在你的身边(BIM建筑)……
The TriBeCa Penthouse
其它一些项目作品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