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塘清
John van de Water和蒋晓飞是NEXT建筑事务所的两位合伙人,一位来自荷兰,一位来自中国。2004年二人一同创立NEXT 建筑事务所,10年间,事务所完成了数百个建筑项目,期间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以下是他们这些年的思索和感悟。
约翰·范德沃特:这是十年前来到北京,飞机前面屏幕上显示的画面,可以看到有一座城市叫做洛阳,我来到中国之前,其实不知道有洛阳的存在。发现洛阳这座城市在一千年之前已经成为拥有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型城市之后,这种在文化历史之中的碰撞,让我感到震惊和惊异。
约翰·范德沃特:我来到北京之后接触的第一个设计项目是一个销售中心,这个建筑的用地是挨着一座山,我们希望在建筑上创造一种行走在上山的感觉,因此在屋面上做了这样的处理,有登山路径的感觉,同时能获得对外界景观的回应。这是对建筑品质的一种解读方法,但我们的解读没有获得业主的认可。这让我思考,西方建筑师和中方建筑师对建筑品质的追求,这个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差异? 蒋晓飞:这个项目虽然从建筑的理念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在中国作为一个地产项目的售楼处,它要表现自身的特点。怎么样融合我们的想法,让整个项目能落地,能符合中国文化和市场,是我们经常面临的问题。
约翰·范德沃特:这张图片展示了在中国做建筑设计时遇到一个的情况——限制多。中国的这些限制可能来自于政府的条款法规,或是甲方提出的种种要求。当这些规则和要求落在纸上,变成一条条的文字时,会发现限制性条件非常之多。这与西方设计师的工作状态、方式有一定的不同。
约翰·范德沃特:这张图片的这个立面设计在短短一小时之内就完成了,并且很快完成了它的建造和实施,这在欧洲或西方国家中,这个速度是完全难以想象的。
约翰·范德沃特:左边这(BIM)张图是我们之前做过的室内设计,右边这张图是我们后来到一个模型的设计公司,发现他们的室内设计跟我们几乎是如出一辙。当时我个人内心产生比较强的疑问,当时蒋先生说,当你被复制的时候就说明你走在一条成为大师的路上,这可能也是我们中方跟西方对于设计价值观上产生的差异。
约翰·范德沃特:这个项目,左边图是我们参与的一个设计图纸效果,右边这张图是项目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再次来到委托业主的办公室,他们挂出来原来项目的用地,但是效果图却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当时无法理解。 蒋晓飞:最后实施效果,都不按照原方案,而且方案改变也没有通知我们,约翰会感到一定的挫折感。但是我告诉他,这种事情在中国经常会碰到这种问题也是中国建筑师可能面临比较多的,一般开发商会把建筑,包括它的立面和功能分得比较开,他认为立面要迎合市场。
蒋晓飞:在欧洲人和西方人认为建筑是永恒的东西,在中国有一大批的建筑(BIM建筑),需要建筑师创造的东西是存在性非常短,这个售楼处存在只有几个月,盖完之后,卖完楼之后临要拆掉,我们在探讨建筑到底为永恒性设计,还是作为临时性的装饰存在。
约翰·范德沃特:这个销售中心项目在2004年建成,在2005年被拆除。我们阿姆斯特丹项目2004年完成项目,最后2010年年完成最终的使用,实际上在时间和尺度上巨大的差异产生了疑问。 蒋晓飞:但这种速度还反映不出我们现在的建设速度,我们今年在房山建的销售中心,从概念设计到实际投入使用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在约翰还没有意识到整个项目是不是还有很多细节要做,这个项目已经建完投入使用。
(约翰:这张图的关健词是“吃惊”,这是我跟蒋晓先生在开会的路上,在一个红绿灯前,一个小伙子通过车窗递给我们一个销售的宣传单,我们发现这其实是我们自己设计的项目,但这个小伙子跟我们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个项目是由一名非常著名的丹麦设计师设计的) 蒋晓飞:这是另外一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可能更多的开发商希望外国建筑师或者外国的设计团队做这个项目销售的噱头,大家对建筑师的尊重仅仅停留在西方跟中国的差异,并没有体现在真正建筑师是不是在创造一种新的形势的尊重。
蒋晓飞:经常会有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业主他对自身想要东西也不了解。第二,中国业主总希望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我们会有针对性的设计方式和跟甲方的沟通方式,让甲方表达他的想法,以便接受他的想法。 在不断尝试后,NEXT重新进行了自我评估和定位。同时,也充分认识到需要充分理解在中国做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展示自己的特色。 知识碰撞 多元化知识的融合之道
蒋晓飞:这个项目叫月季花博物馆,当时大兴政府提出的概念,北鸟巢,南月季花博物馆,在整个北京三千年的城市中轴线上做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为什么要做月季花博物馆,因为月季花是北京的市花,同时2016年要在北京开月季花洲际大会,大兴政府组织了国际竞标,我们最终拿到了这个项目,整个项目通过一些非常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表达非常传统的中国元素。
约翰·范德沃特:在全世界各地,随处可以见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我们不想设计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型的博物馆,我们要做的是为北京,和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而专门做出这样的设计。我们将月季花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包括剪纸和丝绸整合在一起,最终成为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组合。
技能交互 国际视觉对一个城市的深入解读
蒋晓飞:第二个项目也是今年年初我们开始参与的,现在方案已经经过多轮的选择和深入,我们最终确定了方案。这个项目在上海南京路上五星级的酒店,从业主的角度希望打造上海滩未来最时尚的一个标杆。这个项目有意思的是,左上角是上海外滩,右边是浦东新区,黑色是南京路。
项目是一栋高层和旁边一栋矮的高层,要在旁边做一个群房,打造出全新的建筑。我们总结项目几个要点:1.旁边比较矮的建筑是30年代的建筑,从上海文物保护的角度,除了改造的功能,不能动;2.高的建筑是上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大建筑,这个建筑是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大发展起步阶段建筑产品。
约翰·范德沃特:实际上这是难度非常大的项目,首先是因为这个建筑是一个改造的项目,同时,作为项目所在的位置非常重要,要和它周边的城市环境和周边的城市文脉相契合。而且要考虑矮楼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保留,寻找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同时,我们也用现代设计手法把它诠释出来,这样让我们建筑跟浦东新区现在的建筑也能产生对话。
文化汇聚 流动中的文化建筑体验
约翰·范德沃特:对于西方建筑师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设计项目。 第一,湖南歌舞剧团与其他地域性歌舞剧团不同,我们要从业主本身的角度挖掘,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把它表示出来。 第二,我们要创造一个属于长沙的建筑,接地气的建筑。 第三,场地旁边有一条河,景观的条件非常好,这同时也在提示我们建筑设计,应该怎样考虑采用一些自然形象的表现手法。 第四,相比国家大剧团这种超大型剧院的建设项目,这个项目建设投资成本并不是很高,如何创造一个经济性、适用性、美观性兼具的项目,是我们的任务和目标。
艺术升华传承中的中国建筑艺术
约翰·范德沃特:正常情况下,这样一座桥基本上做成直线,因为直线的距离是最短的,它只承载一个交通的功能。实际上问题是,两点之间一定要走直线吗?这个桥的场地拥有这样优美的景色,有河有水,还有上上下下的人,这个我们必须要用现代设计的手法,让走这座桥的人体会到。像在图里看到的一样,实际上我们想创造永不停止的一种体验,通过桥身高低的处理,实际上走这座桥的人,可以在各个角度欣赏到景观,同时也能跟桥上和桥下人之间,进行非常有意思的互动。同时,这个设计的概念采用了西方的概念,意味着用不停止的流动,同时我们用中国文化的理解类似于中国结的因素。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