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策划、拍摄和采访,十家建筑事务所,十二位建筑师,他们代表着中国建筑师的实力。
↑张轲,王昀,张雷,华黎。
要让这些自称“天天戴着安全帽在工地跑”的人,穿上笔挺的西装站在影棚里,摆出姿势给我们拍照,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他们拿到我们从时装大牌那里借来的白色衬衫,顿时议论开了:“我才不穿白色衬衫,像房产中介一样。”结果就是,那些熨好的白色衬衫无人问津,他们纷纷把西装往自己的灰色、黑色衬衫上一套。
要么就是刚拍了几张,就开始建议:“我可以把西装脱掉吗?” 他们是一群中国建筑师,虽然他们的作品天天由人观看品评,无可避免地变成消费符号,但他们本人,对于消费、时髦这类词汇,多少还是有一些抗拒。骨子里,他们还是认为建筑师是需要与消费、与时尚保持距离的,需要清醒,不该受到太多事务纷扰。而且,他们太忙了,做方案,出差,泡在工地。 我们挑选了中国建筑师相对年轻的一些人,他们出生于 1970 年前后,年龄集中在 40 岁至 50 岁之间。在建筑师这个行业,四五十岁正是创造力最强、设计理念和风格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些建筑师里,有些人在他们 30 岁出头时就已经小有名气,有些人走了多年弯路之后最终找到方向。有些人在这个行业的明规则、潜规则里游刃有余,有些人则像蛮牛一样与之对抗。每个人的建筑气质不同,但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又极其相似,譬如对“宜居”的重视远远超过造型。
他们的思想,比起前辈抛却了建筑的英雄主义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传统这个魔咒的束缚。 他们都来自中小型建筑事务所,他们做的也都是中小体量的项目,他们的实践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可能一时半会儿无法对城市的天际线有太多改变,但文化上的价值不可低估。 他们需要绷紧神经、努力打拼。就像很多人在评价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时会说:“他的获奖,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坚持做自己,就一定能获得认可。”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受益匪浅的采访,每个人都极度坦诚,你可以感觉到他们身上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这或许是一种职业习惯。 当然也有遗憾之处:一是未能穷尽所有的优秀建筑师,这个名单在了解越多之后就越难取舍;二是没有多介绍一些女性建筑师,因为她们在这个男人的行业里实属不易。
张轲:在西藏做当代建筑
张轲,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代表作:诺华制药园区、西藏观景平台、雅鲁藏布小码头、南迦巴瓦接待站、尼洋河游客中心。 张轲喜欢挑战一些惯常思维——为什么不可以用混凝土和钢材在西藏建房子?为什么建筑师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局限在一栋小小的房子里?
2011 年 意大利维罗纳国际石材建筑大奖。 2010 年 美国《建筑实录》国际设计先锋奖。 2010 年 WA 中国建筑奖一等奖。 2008 年 第一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 2006 年 WA 中国建筑奖一等奖。
西藏观景平台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处,分为上下两层,一层面向雅鲁藏布江,一层面向尼洋河。和以往“西藏系列”的厚重感相比,这个建筑的视觉印象相当轻盈。
王昀:平淡如水的房子最有包容力
王昀, 方体空间建筑事务所创办人。代表作:60 平米极小城市、庐师山庄 A+B、百子湾中学、西溪学社。 王昀希望自己的建筑“平淡如水”,那样,每个走进来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情感体会。构成房子的几何图形,看似抽象,但可能是最容易唤起想象力的方式。
2004 年 首都规划建设作品展优秀设计。 1994 年 日本《新建筑》杂志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 1993 年 日本《新建筑》杂志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
庐师山庄 A+B 的台阶,来源于王昀对里斯本阿鲁法玛大台阶的记忆。
华黎:接地气的建筑师
华黎,TAO 迹· 建筑事务所创办人。代表作:四川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水边会所、半山取景器。 华黎说他绝不会做一些为了显示个人风格而完全忽略居住者基本感受的建筑。建筑就跟植物一样,必须根植于土壤接地气,而不是轻飘飘地浮在那儿。
2012 年 入选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选的全球设计先锋。 2012 年 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 2012 年 香港亚洲设计奖荣誉奖。 2012 年 美国《建筑实录》杂志“好设计创造好效益”中国奖“最佳公共建筑奖”。 2011 年 UED 博物馆建筑设计优秀奖。
半山取景器,位于威海塔山公园里,坐落在一个长满了刺槐树林的山坡上。从西侧看,建筑隐匿于树林当中。
张雷:建筑就是对立统一
张雷,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代表作:四号住宅、诗人之宅、混凝土缝之宅、扬州三间院。 张雷常因为喜欢耍酷而被同行拿来开玩笑,但他的建筑却包含着强烈的哲学思辨意味——他多年不变的设计思想是“对立统一”,把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体现在一个建筑里,比如新与旧、动与静、强与弱、虚与实、人工与自然。
2008 年 事务所被美国《建筑实录》评选为全球设计先锋事务所。 2009 年 被英国 ICON 杂志选为全球 20 位最有未来影响力的青年建筑师。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中的视觉要素几乎完全被符号化。
柳亦春、陈屹峰:遗憾的是没有被实现的设计
柳亦春、陈屹峰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代表作:螺旋艺廊、上海青浦的夏雨幼儿园、嘉定新城幼儿园、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 这两个人,一个开朗健谈,一个含蓄内敛,互补的性格使他们合作搭档 10 多年。事务所成立来,他们始终将设计师的数量控制在12人之内,也不愿从建筑师转变成经营与管理者。
2011 年 被美国《建筑实录》评选为年度全球 10 佳“设计先锋”。 2010 年 WA 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2009 年 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评选的最佳商用建筑奖。
大舍作品: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位于青浦老城东侧的新城内。设计的出发点是在城市环境的背景中,探讨构建人性化的(BIM工程师)小尺度公共空间序列的可能性,并以此来重构传统江南城镇的记忆(摄影/姚力)。
李虎、黄文菁:我们更感兴趣城市的问题
李虎、黄文菁,开放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代表作:歌华营地体验中心、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二环 2049、红线公园。 只把建筑扎根在城市,只做公共项目,是李虎和黄文菁的建筑理想。这不是容易的事,但也没有取巧的办法。
2012 年 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 2012 年 WA 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2012 年 北京年度设计奖提名。 2011 年《新视线》杂志年度创意先锋。
李虎、黄文菁作品:歌华营地体验中心,是面积只有 2000 多平方米的空间,要满足的是一个小型综合文化体的要求,包括教学、居住、小型展馆、小剧场、咖啡厅、图书馆等等。
庄慎:建筑师应该是理想主义者
庄慎,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代表作:双栖斋、黎里、长宁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嘉定新城规划展示馆、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莫干山蚕种场改造项目。 艺术家可以通过批评、抨击的态度来创作,但是建筑师没法这么干,建筑师必须时刻对生活、对社会抱有积极的想法,造出更好的房子,让生活更美好。所以,建筑师应该是理想主义者。
2012 年 WA 中国建筑将佳作奖。 2010 年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施工管理杰出成就奖”。 2006 年 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评选的最佳商用建筑奖和 WA 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庄慎作品: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把中式庭院的感觉带到了工业园区的半空。
董功:现阶段应该说说态度和方法
董功,直向建筑事务所合作人。代表作:天津西青区张家窝镇小学、昆山有机农场系列、瞬间城市——合肥东大楼售楼处、华润置地广安门生态展廊。 董功自认为的“建筑师该做的事”,在今天的中国被当成“美德”。他身上具备的真实、坦诚,以及强烈的自我反思精神,在当今年轻建筑师群体中很有代表性。
2012 年 WA 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2012 年 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主办的“好设计创造好效益奖”。 2011 年 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第六届建筑佳作奖。
董功作品:采摘亭,是介于阳澄湖和有机农田之间的方盒状建筑,竹子做的竖向隔断和玻璃墙面组合,让建筑的垂直界面像薄纱一样半透明,整个建筑体态安静、纤细、轻盈、灵动。
袁烽:数字化设计是大势所趋
袁烽,创盟国际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代表作:卜石艺术馆、J-Office 茶室、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兰溪庭、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 以数字化设计结合低技术手工达到的低级参数化,在欧美人看来不可思议。袁烽的设计,跟他的生活态度一样,奉行“顺势而为”。
2012 年 入围 WA 中国建筑奖。 2009 年 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 2007 年 第六届上海( 国际) 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建成类/二等奖。
袁烽作品:卜石艺术馆,位于上海徐汇的城市高密度复合区域中,由办公空间改建而成,设计师将数字几何的概念引入建筑内部,通过从动线折叠到空间折叠,来完成对于空间逻辑的重塑。
朱竞翔:一种建筑系统的问世
朱竞翔,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代表作:四川广元剑阁下寺小学、达祖小学、陈碧霞美水小学部分校舍、栗子坪野生动物保护站、上海南汇东滩湿地鸟类禁猎区管理生活用房。 因为三所“新芽小学”而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朱竞翔,做的并不只是震后建筑。他和团队研发的“轻型复合建筑系统”因为建造简易、造价低、舒适性好等优势,将惠及更多普通人。
2010 年 WA 中国建筑奖优胜奖获奖。 2012 年《 华尔街日(BIM工作)报》中文版“2012 年中国创新人物奖”。
朱竞翔作品:栗子坪野生动物保护站,诠释了轻型复合建筑结构在冬季寒冷多雨的地方是如何解决舒适性问题的。 策划/庄清湄 文/庄清湄、薛霓、裴懿 图/覃斯波、小武 插画/花蜀黍 造型/黄俊
化妆/长川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