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的研究-设计机构“META-工作室”完成的一个水塔改造项目。这一改造力图将新的现实以一种复杂精巧的方式植入到旧的工业遗址内。
水塔位于沈阳铁西区的一个老厂区内,其基址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〇二工厂,是一家成立于一九五九年大跃进时期的军工厂。作为中国曾经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沈阳铁西区充满了从那一时期保留下来的大大小小的工业遗迹,随处可见的水塔似乎成了反映着这一区域工业历史的独特印记,标识着在持续不断变革的现实中依稀可辨的锚固点。二〇一〇年,水塔的转变开始了,万科集团将其周边的几个工厂收购,作为沈阳蓝山项目用地。伴随着周边城市的果断建设,这一水塔却被完好的保留下来-作为原有工业历史的记忆片段,并期望能够在未来成为提供某种公共功能的场所。
对于META-工作室来说,这一水塔提供了似乎是精心设计的线索:从空间上,它恰巧位于铁西区遗留的工业肌理与即将兴起的复合型居住社区之间的边缘上; 而在时间上,脱离过去的重工业历史,转型并加速发展的铁西区又将它推到这一新旧时间的交汇点上。 我们藉此展开了如何将这一水塔置于连续时空中的改造思路,而并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改造后的水塔,其外在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个艺术装置,而它的内在将为周边落成后的社区提供一个新的公共活动空间-水塔展廊。甚至在日常的使用功能之上,它还可能成为具有某种精神性的场所。
改造是在对待历史与现实的审慎态度下展开的,并探索如何将新的现实植入历史样本中:一方面,我们尽量不去碰触完整保存(BIM建筑)的水塔本身,只进行必要的结构加固和局部处理了塔身上原有的窗洞口;另一方面,新加入的部分-一个复杂精巧的装置-被植入到水塔内部,中间的主体是两个头尾倒置的漏斗,较小的位于水塔顶部收集天光,较大的在塔身内部形成了一个拉长的纵深空间,并连接着多个类似“相机镜头”的采光窗-这些将环境光线经过间接反射导入水塔内部的采光窗从塔身上每一个可能的开口“生长”出来。 水塔的底部,连接入口与抬高的观景平台之间用回收的红砖砌成可坐的台阶,这里将成为一个“小剧场”,为周边的公众提供一个小型活动或集会放映的场所;从这里向上看, 水塔成为一个间接的感受外部世界的感觉器官,光线从顶部的光漏斗及每一个不同形状及颜色的窗洞口进入到水塔中心的隧道内,并在一天之中持续着微妙的变化。而从悬挑出塔身的观景平台向周边望出去,这一装置则成为一个单纯的观察外部世界的取景器。
来源:谷德设计网
(BIM)
小编不才,一起探讨:
1.工业遗迹的改造如今也受到一定的重视,但是基本方向都指向博物馆,艺术馆或者私人工作室,还有无其他出路?2.本案例中改造可利用和活动的空间只有水塔底部,是否会造成空间的浪费(虽然向上看的视觉效果很带感)?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