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地位于浙江省莫干山南路村公路旁的一处山腰上,四周景致独特、视野开阔。原始场地比较局促,设计中希望在相对狭小的场地里创造尽可能多的空间层次。原始场地被一分为三,形成三个不同属性的庭院,又组成一个轮回闭环,在房子的周边构成一条游园路径。
原有老房子的双坡原型被拆分成为几个基本单元,重新组合后构成了新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院子和房子是场地内的两大要素,设计中希望通过重构这些要素来探寻建筑的内向世界与自然景观的外向世界之间的新状态。
基地
基地位于莫干山南路村公路旁的一处山腰上,贴邻一条乡村道路,景致优美、视野开阔。原有老建筑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主体(BIM培训)结构已经发生倾斜,内部装饰也已十分陈旧,所以业主考虑对其进行重建。
旧房南侧的一块小场地是原主人四季劳作时的晒台和堆场,也是主屋正门的入口。晒台东侧耸立着一棵十米高的松树。房子、院子、松树是主人过去生活中场景内的主要存在元素,,故设计中考虑重构场地中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
伴屋游园
外向的村落空间关系以及内向的院落空间秩序,是东方传统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与院落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宅院幽幽,深居以避世。人们在穿过一进进院落的同时也感受到建筑空间中的秩序与景致。
在相对狭小和简单的场地里,设计中希望创造尽可能多的空间序列。原场地的室外平台被一分为三,形成三个不同属性的院落。望山园、观竹园和听松园,散落并穿插在房子的周边。
望山园在入口处,是沿着坡道进入场地的第一个院子。这里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场所,可以远望对面竹山;第二个院子是观竹园,位于北侧狭长的场地。该院子由北侧的山坡和建筑共同围合而成,在这可以静观后侧竹山;第三个院子是听松园。场地楼内保留有一棵十多米高的雪松。松,既是雪松,也是放松。风吹过,松叶婆娑。
远望到近观,心静而听松。三个院子前后串联从而形成一个闭环路径,欲扬先抑。空间的起点亦是空间的终点,建筑及院落中的多层次空间序列被融合在新的场所中。
进退喜忧
“林栖谷隐”取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中“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项目独立于村落外围且体量不大,房子主人希望建成后房子不是孤立和封闭的,而是同样可以感受到村落中氛围和空间。
原来的旧房子是当地常见的双坡顶形态,是江浙古民宅的基本形态。项目中老房偏安一隅,周边并无集合村落。当地政策规定新建建筑的体量不能超过旧建筑的体量。设计中将原来的建筑体量拆解成几个基本几何单元,组合成一个立体的微型村落;并且重构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及外部形态,建筑屋面高低起伏,与背后的延绵的山形相呼应。
房子和院子前后错落,以前晒台中的松树被巧妙的保留了下来。建筑中间的体量向前探出,宛如一只伸出的手。南侧立面向外界开启一扇通透的大窗,在此可以眺望远处的竹林,吸引着前来做客的朋友。建筑主体层层后退,隐匿于山林之中。
房子在外部环境中呈现出一种前后进退的模糊存在,既可以被隐约察觉,又不可通观全貌,若隐若现。
古人以退为隐,以进为出,而隐于山林,不论进退,后天下之乐而乐。设计中将一层建筑空间拉开,形成一个架空的通廊。通廊联系着前庭后院,同时将餐厅和起居室、读书区等功能分隔开来,互不影响。
纵观村落,无论大小,都仿如自然生长,形态不一,而非千篇一律。设计中希望重构后的“村落”里每一“户”的空间都不一样。不同的房间,不同的窗;不同的景致,不同的心境。
结语
我们多年以前的村落,能工巧匠云集并能各施(BIM)所长,房子的建造技艺,园林的叠山理水,村落的规划布局,很多方面一点也不比城市落后,并留下了大量没有经过“设计”的设计。
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很难企及,也许可以先尝试放下形式,不为建筑而建筑,只为场所,将一种纯粹的同自然的关系用现代的语言诠释,融入环境,“师法自然”。
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及屋顶平面图
东立面图
南立面图
西立面图
剖面图
手绘
轴测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素建筑设计事务所
地址:浙江,中国
主创建筑师:郭少珣
设计团队:马科元,谢佳辰,张梦婷
建筑面积:80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
摄影师:赵奕龙,陈颢, 唐徐国
本文来自:建筑学院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