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建筑网
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BIM在文物保护勘察设计中能做什么?

免费的Ai上线啦!
BIM建筑网自主研发,你想要Ai功能都在这里!
Ai·提升效率 技术答疑

丹桂飘香的季节,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新的理事会刚一成立,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研究”为主题的第七次学术年会就在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吴文化与楚文化交汇的江南古城——镇江召开了。

本次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80篇。从与会人员和论文内容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提交论文看,其一,纸质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大宗,占论文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纸张本身研究的有《北方手工纸的耐久性研究》、《尼木传统藏纸工艺调查》,保护材料方面涉及脆弱纸张的加固材料,脱酸的纳米材料、等离子技术,还有书画文物、古籍的修复实例。其二,古代舟船文物的保护修复也是亮点。提交的论文中有4篇是关于舟船文物保护的,应是历次学术会议中舟船类文物数量之最了。浙江省博物馆关于茅山遗址出土独木舟清理与加固、物性分析与病害调查,袁晓春以蓬莱四艘中韩古船为例关于北方气候环境下古船的脱水、加固和复原技术的探讨,费利华关于泉州宋代古船保存环境的调查与分析等对舟船文物、海洋文化的保护无疑都将起到作用。

从与会人员看,年轻化倾向十分明显。本次学术年会与会人数是历届之最,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有活跃在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领军将才,而大多数则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年轻的文物保护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到来,不仅给会议带来了青春与活力,更昭示着文物保护科技队伍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当然,最大的特点还是年会的主题——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会议报告还是论文所表达的,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具体的文物修复实践,对研究或修复对象进行科学认知已经成为大家自觉的行为,而在科学认知基础之上不乏新的思路和新的保护技术。

科学认知传统工艺和技术

面对那些庄严奇巧的青铜重器、薄如蝉翼的丝织文物、晶莹剔透的瓷器……人们在欣赏其美丽与神奇的同时,会不自觉地探问,它们是怎样制成的呢?的确,无论是雄浑魁伟的古建筑,还是深藏于各博物馆中的不同质地的珍品,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的物化。

传统工艺不是落后的代表,它是民族创新精神的时代体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基础。怎样认知蕴含于文化遗产实体中的传统工艺和技术,认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科技创新精神,科学保护与保存文物,为文物的展示、利用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便是本次年会的一个重点。

浙江大学张秉坚率先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古建筑传统血料灰浆所具有的早强、易流平、防龟裂、防水、耐冻融、环保等性能与作用机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戴仕炳介绍了他们通过对传统石灰工艺的改进与创新,制备出的适用于石材黏结的天然水硬石灰材料。这种石灰增加了石灰之间的表面能量、碳化速度,其强度、黏结性能、耐老化性能等也明显提高,已用于广西花山岩画等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青介绍了承德普宁寺善财龙女像工艺调查,认为普宁寺善财龙女像表面装饰图案丰富,使用了精致的传统绘制工艺技法,可分为四种工艺表现形式,绘画、肤色、沥粉贴金、拨金。颐和园管理处王敏英以颐和园古建筑为例,对古建筑内檐棚壁糊饰工艺,以及解决影响棚壁耐久性的材料、材料使用方法、虫害等问题作了介绍。王建稳则以故宫乾隆花园为例,对古代传统黏结剂的熬制工艺及各项性能做了科学化分析说明。

唐墓壁画是一种绘制在石灰制成的墙体上的绘画艺术,石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历史博物馆罗黎对其石灰载体的组成及传统制作工艺予以了分析,并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在忠实于原始唐墓壁画的传统工艺和化学组成的原则下从材料选择、制备等开展的模拟应用,进而对百余幅不能满足上展条件的馆藏壁画所进行的上展前的全面修复。

预防理念 主动保护

良好的环境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必需,对文物保护同样重要。稳定、洁净的环境是实现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前提。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海博物馆)徐方圆对封闭型博物馆展厅内的颗粒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议博物馆内部颗粒物的尺寸分级标准应以1微米 为临界直径,>1微米 为粗颗粒物,≤1微米 为细颗粒物;在博物馆展厅内对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数浓度进行日常监测,关注其小时平均浓度和昼夜平均浓度的变化;馆内颗粒物的监控应分区域制定不同的规范要求;定期测定细颗粒物(PM2.5)或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成分,监测其质量浓度,评价博物馆内文物保存环境的空气质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费利华以论文的形式报告了泉州宋代古船的保存环境现状,经对保存古船稳定保存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检测调查,无论是温湿度、光照度,还是室内可吸入颗粒,都没有达到保存环境的基本要求。南京博物院也提交了该院新馆建设中纸质文物展厅的环境监控论文。

近年来,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怎样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文物的破坏已成为文物保护的课题。故宫博物院周乾以故宫博物院在陈文物防震措施为例,分析了文物防震中的几种错误观念,指出文物隔震装置应具备的恢复力、阻尼力等要素,并介绍了鱼线加固馆藏文物浮放物的防震实验效果,既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也给大家作了一次较好的文物保护防震知识普及。

创新的思维与探索实践

BIM是什么,在文物保护勘察设计中能做什么?上海交通大学曹永康教授给予了回答。BIM全称为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其核心是通过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三维模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信息库。模型是基础、信息是灵魂,管理是关键。他认为,相对于一般建筑勘察而言,在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中更具有设计参数化、数据可视化、统计自动化、工作协同化的优势。他说:尽管BIM在文物建筑的勘察与设计应用仍处于初始阶段,有很多需要摸索的问题,但它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理念,是新的思维模式、管理方式、组织形式,同时它也拓宽了人们的眼界。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李玲提出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平衡观点,她分析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对立关系,认为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任务是通过各种被动的或积极干预的补救措施控制因环境因素造成的文物文化特征的丧失和损耗,有效地保护出土文物原真性,并介绍了考古现场的几种文物保护技术案例。

另外,无损检测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古典园林建筑的监测体系建构研究、保护材料的研发等也给与会者多方面的信息。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xuebim
关注建筑行业BIM发展、研究建筑新技术,汇集建筑前沿信息!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赞(0) 打赏
BIM建筑网 » BIM在文物保护勘察设计中能做什么?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BIM建筑网,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关注建筑新动态,分享建筑新技术

联系我们关于BIM建筑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小编吧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扫码登录

微信「关注」,快捷登录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
注册登录代表您已同意《用户许可协议》
账号登录 | 其他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