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巢新蕊
到2015年,全球将出现23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这将推动建筑业的全球化,并为传统单一基础设施建造商之间的战略整合提供机会。埃哲森更是预计未来十年全球新兴市场的建筑业规模将增加一倍至6.7万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市场将增长36%。”9月5日,埃森哲在京发布的研究如此显示。
埃森哲大中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董事总经理黄伟强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建筑企业可能要从三个方向进行应对,包括向上游延伸,在中游加强管理,以及向下游拓展,做相关企业的合作伙伴。
例如,资本实力相对雄厚的建筑企业,可以考虑进军一些能源类项目,包括出外收购,过去简单作为承建商的企业也可以进军上游去开发一些绿色建材。
除做工程建设、项目承包以外,更多企业会倾向于做BOT(建设-运营-移交)工程,或者更倾向于向服务企业转型,为甲方已做好的项目负责经营运作服务。“比如对方的电厂造完以后,会让你来运作”,黄伟强建议。
该机构预计,到2015年,全球将出现23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这将推动建筑业的全球化,并为传统单一基础设施建造商之间的战略整合提供机会。在这一背景下,建筑企业需要找准新的市场定位,通过提高融资能力、吸收优秀人才、运用创新技术、推进建筑能效、满足绿色生活标准等方面捕捉市场机遇,以提高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同时,黄伟强还认为,中国建筑行业整体的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尚不容乐观,因此它们在精准市场定位、关键能力提升和企业管理文化转型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部分建筑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是,今天有项目、明天没项目,即项目的难以持续性,而进行上述转型后,企业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盈利,从而平滑其业绩。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建筑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约在20年前,西方某些国家的建筑企业也曾发现粗放管理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就是从那时起,企业更加注重“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逐步做到规范、完善、精细化,而海外市场拓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企业也开始了向上游进军,在非建筑类行业占有一定资源。
中国的建筑企业在海外的拓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又遇到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境况。黄伟强认为,这种境况对中国企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此时市场对价格相对敏感,企业在海外可以较低的成本拿项目,但同时,如果企业的管理做不到位,也将影响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