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要发展低碳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房地产作为支柱性产业,国家层面对其转型要求是不言而喻的。作为能耗大户,国家已经提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目标。从行业发展本质来看,规模发展、品质需求、生产要素变化等因素都预示一个高级的生产模式出现,即以住宅产业化生产代替目前主流的低效粗放式生产。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住宅产业化经历了3个阶段,最初是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大量需求,而后是通过产业化提升产品品质,最后是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是国外正在做的。目前,国内的形势是这3个阶段所代表的需求均被释放,发展住宅产业化其实需要一步走完三步,任重道远,难度可想而知。
先行者在探路
目前,中央政府出台了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行住宅产业化基地和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先行,并有了成功的案例。
万科早期在做住宅产业化的时候,顶着行业的不解,这在当时被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事。以愚公移山式的姿态推行住宅产业化,其董事会主席王石将此举比作“生存危机”,提前为这艘大船做好“掉头”。
当时市场的风向与现状有极大的关联,万科、远大等是在以企业之力试图打通一条产业链。不做住宅产业化,很难体会此事之难,先行者万科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其遇到的问题来看,更多不是企业能解决的,如产业链和国家标准的缺失,部分部件甚至还要“进口”。
要实现住宅产业化,首先要解决的是标准化问题,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已是公认的。标准化要求住宅前期设计、部品预制、建筑施工等环节可以快速复制,规模化运用。我们经常看到,部品商与开发商之间,上下游未能很好地对接,因为缺乏相应的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体系。
在二三线城市,集成设备、构件、预制部品等产业链并不完备。而能否实现标准化关乎产业链能否打通和升级。要实现大规模的装配式生产、土建一体化(精装修),标准化必不可缺。以上下游建筑模数标准对接成功为例,部品部(构)件实现工厂化生产,上下游生产模式如同再造,成本势必下降。到了成熟期,将会出现集规划设计、装配施工、部件生产、装饰服务、后期销售的综合性住宅服务集团。现在已经有了雏形,如远大住工旗下有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建设工程总包资质、构件生产、部品生产的企业。
系统建设很重要
标准化是大规模推行住宅产业化的第一要务。政府在推动住宅产业化方面的确在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主方向是推广住宅结构技术和预制部品应用,但忽视了标准化这一基础性事务,这恰恰是住宅产业化生产长久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常规的逻辑是按照研究开发、项目示范、标准制定、推广运用、产业化这个顺序。政府应该及时解决标准化问题,多年的住宅产业化推进提供了相应的经验积累。事实证明,政府在这方面是可以有作为的。
2009年6月1日,《住宅厨房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住宅卫生间功能及尺寸系列》等新国标正式实施,在厨房卫生间和部品配合衔接方面解决了厨卫标准化的问题。如新国标规范了管线设施安装,这实际是住宅标准化关于部品与建筑的协调性要求。
标准化的推行,需要更多类似具体的法律或技术规范出台。住宅产业化是一个包含规划设计、装配施工、部件生产、销售运行等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或标准体系去支撑这条产业链。这对于涉及到产业链的企业,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转型产业化时才能有规可依。否则,企业的技术研发、建筑设计遇到国家标准的缺失便感觉绑住了手脚,束手无力。
2010年,行业内部成立住宅产业化联盟,联合开发商、设计院、承包企业、装修企业、科研单位等产业链上的机构,试图解决在推行中遇到的标准化问题。2011年,政府设立数十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涵盖房地产开发企业、部品生产企业、综合试点城市,但主体还是由企业自主研发相关技术体系,只是通过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强调集成技术研发合作及推广。
在立法、立规方面,政府可在现有部品中建立与住宅相关的行业标准,协调上下游的产品关系。传导到部品行业,则是标准化之后的工业化生产。目前建材部品产业化最复杂的是在内装管线设计上,种类多、产业链长,各环节标准不统一无法集成接口。此外,住宅产业化带来新的构件生产同样亟待解决标准化问题,以便于工厂化生产。
标准化不单单是部品生产的需求,规划设计、装配施工、产品设计、装修设计、产品验收等环节也需要标准化的技术体系支撑。各个环节有各自遵循的技术标准,各个环节顺畅衔接,真正实现“造汽车一样建房子”。
标准不仅要制定,还得是强制性的,具备法律效应。上述两个标准就是推荐性的,没有约束力。事实上,国家的很多标准是有参数要求,但并没有要求强制执行,推行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即便建立一套标准化体系,若要落到实处,还是要强调执行,建立惩罚机制。执行层面,需要加强宣传,强化上下游企业的认识和社会对住宅产业化的认同,将标准化的理念传递到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激发产业转型的意识,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