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建筑网
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亚洲绿色城市化研究要点

VIP免费下载全站资源
VIP优惠来袭,免费下载全站资料和课程,技术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查看VIP会员

编者按: 日前,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局、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和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12年亚太地区关键指标–亚洲的绿色城市化》报告。亚洲开发银行通过监测亚洲地区的发展情况,每年发布亚洲各国和地区的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并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推出《亚太地区关键指标》研究报告。2012年该报告的主题是“绿色城市化”,报告系统阐述了亚洲国家城市化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亚洲国家推进绿色城市化的政策建议。我们认为,报告中指出的亚洲其他国家在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报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发布的数据指标及分析、提出的政策建议对我国“十二五”城镇化专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报告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报告以英文为准)。

如今,亚洲城市人口增加史无前例。大量人群迅速移居到城市中,超大城市的数量不断攀升,人口密度极高。由于亚洲的城市化水平尚低,上述趋势仍将延续。亚洲城市化推动了亚洲的崛起,但同时也给该地区乃至全球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就是环境问题。

因此,亚洲必须遵循绿色城市化发展之路,制定有利于提高能效和保护资源的政策,促进新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亚洲绿色城市政策必须适应由更多超大城市和卫星城市所组成的城市体系。此外,绿色城市化进程必须保护城市贫困人口,确保增长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一、亚洲城市化进程具有独特性

从1980年到2010年,亚洲城市人口增长数量超过10亿,高于其他地区的总和,预计到2040年还将有10亿人口加入城市居民的行列。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及孟加拉尤其显著。据最新估计,当前亚洲地区的城市居民几乎占全球城市居民的一半,其城市人口数量为欧洲地区的三倍以上,而欧洲的城市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亚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在短短61年内,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比就从10%上升到了50%,而拉丁美洲历经210年才完成这一进程,欧洲历经了150年,北美则是105年。预计亚洲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速将继续超过其他任何地区。

亚洲城市化具有人口密度高、超级城市聚集的特点。目前,全球人口最稠密的三大城市(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都位于亚洲,全球10个人口最稠密城市中有8个在亚洲。2010年,全球23个超大城市(居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中有12个在亚洲,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亚洲城市化进程仍然任重道远,超大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张。2010年,亚洲各个国家最大城市人口占所有城市人口的比重仅有43%,而全球为52%。到2050年,亚洲城市化水平预计将达到63%,仍然低于67%的全球平均水平。因此,亚洲各城市的人口密度仍将上升,人口也会继续增加。到2025年,亚洲超大城市的数量将达到21个,全球将达到37个。

二、亚洲城市化进程将带来的巨大挑战

亚洲城市化惊人的规模、速度及人口密度将带来诸多挑战。城市犯罪率上升、贫民窟扩张、收入不平等加剧等问题可能会随之而来。最重要的是,这种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剧亚洲地区本已重负不堪的环境压力。《2012关键指标》主题报告将重点关注亚洲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与自然灾害的脆弱性问题。

上述亚洲城市化进程的独特性令上述挑战更为严峻,因为当前较低的城市化水平,表明亚洲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快速城市化意味着调整或者学习的时间较少。超大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管理上的难题,而高密度则令城市在自然灾害和疾病面前变得更加脆弱。要合理应对这些挑战,就要让绿色政策成为21世纪亚洲城市规划的核心。

洪灾脆弱性将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加剧,到2025年,预计有4.1亿亚洲城市人口将受到海岸洪水的威胁。2010年,已有超过3亿人受到海岸洪水的威胁,约有2.5亿人可能遭受内陆洪水的侵袭,如去年席卷曼谷的洪水。到2025年,后者的人数将增加到3.5亿人左右。在诸如达卡、胡志明市、天津等大城市中,一半以上的人口将遭受内陆洪水与海岸洪水的双重威胁。

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中有一半以上位于亚洲,据世界卫生组织称,在该地区每年有5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亚洲城市的空气污染明显高于全球其他地区,67%的亚洲城市(非亚洲城市仅为11%)未达到欧盟40g/m3的PM10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用于衡量空气中的颗粒物污染状况。

2000到2008年间,与全球其他地区18%的增长相比,亚洲地区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了97%,其中大部分排放量来自城市。此外,随着亚洲的不断增长,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恶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随着收入增长,环境恶化水平会先升后降。基于这条曲线,亚洲仍处于CO2与PM10曲线的上升一侧。按1990年价格计算,亚洲地区平均收入约为3900美元,远远低于文献中提供的“拐点”水平。以1995年价格计算,温室气体排放的拐点在19100美元到25100美元之间。

如果一如往常不加控制,到2050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0.2吨,是2008年排放水平的三倍,从而给亚洲及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全球五大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体中有三个位于亚洲,人均排放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同时,亚洲地区在2010年有5.06亿贫民窟人口,占全球贫民窟总人数的61%以上。仅南亚就有亚洲地区38%的贫民窟人口。亚洲1/4的城市人口(约4.08亿人)无法享用基本的卫生设施。

希望犹存:加以正确治理,城市群也能够协助改善环境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非铁律。城市化也能帮助改善环境。它能够推动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的污染水平通常会低于制造业;促使传统的制造业搬离大城市中心;更有效地利用自来水、基本卫生与固体废物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和服务;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绿色技术等的创新。与城市化紧密相关的还包括教育程度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壮大以及出生率的下降,这些也会对资源利用及环境带来广泛的有利影响。

事实上,由于采用了更好的技术与政策,亚洲的城市化—环境曲线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朝有利方向变化。在过去的20年中,亚洲的城市化—环境曲线一直在朝下、朝左移动,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城市化水平下,排放量和污染都在减少,峰值将更快到来。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10年,该曲线移动表明,人均PM10 (g/m3)与C02排放量与预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0%和27%。

三、亚洲绿色城市化政策

在绿色亚洲城市化战略中,综合考虑到亚洲城市化的速度与规模,节能减耗将成为第一要务。为了让该地区挖掘后来者优势,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也至关重要。最后,亚洲的城市化必须保持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亚洲绿色城市化战略还应考虑到亚洲城市化的特殊模式。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亚洲的城市体系将更多地以超大城市加卫星城市为主要形式。在亚洲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人口将聚集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在提供诸如自来水、卫生设施等基础服务时的规模经济。交通与通信技术变革使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成为可能,而这一体系将在亚洲城市化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高效率与节约资源将降低现有的资源与能源消耗

价格合理化至关重要,价格要能体现全面的社会成本,高效地分配资源。为达到这一目标,可征收拥堵费和排放费(如新加坡),并取消效率低下的补贴(如印尼)。其他范例包括韩国征收碳税、菲律宾针对水电及其他公共设施采取递增阶梯定价等。

应及时出台规章和标准。这些措施可以纠正在空气、水、车辆及电器等方面市场失灵或协调失效的情况。政府可以借鉴印尼的做法,建设绿色工业区,帮助制造企业搬迁。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城市无计划扩张。

使用快速公共交通,降低污染。卫星城市的快速连接可减轻超大城市枢纽的负担,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例如中国的快速公交系统可减轻环境污染,印度在人口稠密城市修建地铁也大有帮助。

2、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

各国可推进或采用环境保护及高效能源技术。例如菲律宾和泰国利用垃圾发电厂来减轻污染,同时生成可再生能源。中国则通过进口或研发等方式获得绿色技术。

亚洲在城市规划中必须重点考虑环境问题。目前中国正在试行以可再生能源作为新建卫星城市的主要能源。以优质铁路系统为主干、在有轨交通线上建设步行即可通达的小型卫星城市群,城市无序扩张问题可得到解决,同时摆脱对高速公路及干线公路的严重依赖,重振现有的城市中心。

采用替代能源及“智能”电网提高效率并减少排放。

3、保护贫困人口,促进社会和谐和包容性:

决策者应当加快建设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完成该项工作需要在安全区域修建房屋,让贫困人口能够承受住房费用,投资于排水基础设施,以及改善气象预报准确性。

在改善城市贫民窟现状方面必须取得进展。如给予贫民窟居民土地产权,发放与居住期限挂钩的住房券(其价值与居民在城市的居住期限相关联),为贫民窟地区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4、通过绿色财政、透明度及责任制,促进政策落实:

公共财政应为绿色城市提供资金。完成该项工作需要拓宽税基和政府收入,增加地方城市政府更广泛、深入地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进而降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资成本。

鼓励政府官员,保证透明度和责任感。这包括向公众和非政府机构披露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或保护方面的表现,举办全国性竞赛,鼓励“力争上游”,对优异表现予以奖励。

亚洲城市化进程在速度与规模上均不同于以往,同时也引发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管理得当,该进程同样可以释放出应对这些挑战的力量。亚洲的未来取决于利用最佳实践和政策创新来推进绿色城市化,藉此确保城市居民和全球人口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英文报告作者Guanghua Wan、Matthew Kahn(报告中文摘要未经亚行核实)

(文章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内部刊物《城乡关系研究动态》。

微信公众号:xuebim
关注建筑行业BIM发展、研究建筑新技术,汇集建筑前沿信息!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赞(0) 打赏
BIM建筑网 » 亚洲绿色城市化研究要点
100套内部BIM资料,限时领!
付费搞来的,大家都在学!
领取资料 AI解答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BIM建筑网,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关注建筑新动态,分享建筑新技术

联系我们关于BIM建筑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小编吧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扫码登录

微信「关注」,快捷登录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
注册登录代表您已同意《用户许可协议》
账号登录 | 其他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