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城市里有很多这样的街道,它们曾经兴盛,却日趋衰败。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Jane Jacobs》
背景及原状
北京市东城区本司胡同始建于明朝,因明朝教坊司在此,故名。本司胡同75号,原为京纸集团分公司所在地,位于王府井+金宝街商圈,原两栋主建筑楼梯始建于1949年,原为造纸厂和办公楼。设计任务是将原有废弃空间改造为新型民宿酒店。
本司胡同改造前原状
而设计范围中的4座房屋,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不等,在北京市胡同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的城市进程中,作为余量空间,需被重新整合再度焕发生机。
外立面+胡同街道外观
无法挪动的城市设施、与入口形成鲜明对比。
入户门立面
夜间主题风铃墙点亮,成为胡同口低调却标志性的风景。
设计内容
改造后一层总平面图
改造后二层总平面图
改造过程草图构思
酒店室内设计面积2200㎡,含A、B两栋主客房建筑,共31间客房,其中套房5间。而视觉尽头的C栋,为花之佛堂与SPA空间;室外庭院面积共600㎡。(BIM)D栋则为管家住宿、后厨空间、后勤办公。
改造后与周边街区关系鸟瞰
总览庭院
佛堂的红色背景墙成为了视觉尽头的中心。
改造难点
01.因建筑年代久远,废弃时间较长,原结构老化严重,机电条件极度不足;
作为改造项目,且原建筑图纸缺失,设计师与结构专业协作,共同介入现场,经多次现场勘测与踏勘,充分利用原有结构柱改造并形成外立面布局。
设计过程多专业协同合作,利用现场原有管综条件,完成新需求机电的改造和置入。
入户总览庭院-白天A栋建筑外立面
AB栋之间庭院走道
02.原有办公空间死板局促,开窗条件有限,如何分隔使之适应酒店布局;
设计任务受到酒店管理与投资人的影响,酒店功能要求相对细碎,设计师经过20多版平面推敲与修改。
除了满足住宿客房(31间,其中套房5间)功能外,餐饮+佛堂+共享书吧+SPA+茶室+后勤等空间,使得相对拥挤的格局不得不外扩,将感官放大至庭院,利用庭院加强放松的空间感受。
AB栋一层庭院客房室外
打开的公共走道局部成为客房放大的一部分。
A栋-庭院客房卧室
入门的就寝区以一道纱帘分隔隐私。
A栋-庭院客房泡池
窗外即景。
A栋二层客房走廊
利用原三角屋面形成4米挑高。
露台套房
原A栋北侧露台充分利用,形成露台套房,露台隔断留出隔壁邻居家的树冠。
03.在整体设计风格上,改造后的75号,应适当区别于周边环境,但不刻意做视觉风格的融合。
本司胡同75号位于灯市口南大街与胡同交叉口,周边多为居民住宅,街道肌理密集。设计语言的介入应适当并准确,一方面为了最少降低对原住民街道布局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将空间气质脱胎于胡同灰色视觉中,强调酒店属性。
因此,经过多方沟通,设计师在整体格调上选择了轻泛亚风格。
入户门内景
花之佛堂
朱砂红的墙面与烛光组合,成为室外视觉的中心引导。
A栋公共分享区
正对开放庭院,成为享受早餐与公共活动的空间。
公共庭院细节
结语
本司胡同75号在原有的余量城市空间中,通过整合空间格局的改造,留白和局部营造,有的放矢地存在,更新了新的城市片区空间,通过酒店功能的置入,使得颓败的建筑体重新获得了功能的延续。
对于建筑体与庭院,自然、质朴、纯净,所有使用的材料都是可以轻松融入胡同肌理的介质;在庞大城市群流中,因为有了尺寸恰当的矮墙与植物,院子的体量变得可亲近。对于室内,场景的营造不追求刻意的摆放,一切布置随空间功能而存在,家具与摆件,因需求而设置,它们共同组成的背后设计逻辑,是一套因改造而完整的组织韵律。
至此,希望本司胡同75号的改造,能够带来设计手段组成的重建意义,也希望能为成为滚滚洪流下发展的城市,带来些许更新思考与方法。
项目信息
项目位置:北京市|东城区
设计面积:2,800㎡
设计时间:2016.12—2017.07
施工时间:2017.06—2018.04
设计单位:CCDI卝智室内设计
主持设计:李秩宇
设计团队:王骁夏、王欢、浦玉珍、杨彦铃、宋石璧
深化设计:崔迪娜、刘含豹、王悦、李海涛
结构设计(BIM工程师):CCDI同筑结构 | 董全利、刘林林
主要用材
建筑结构:钢结构+碳纤维加固
外立面:水泥饰面砂浆、防腐木、彩钢屋面、小青瓦
室内:黑胡桃木饰面、草编壁纸、深灰色+浅米黄仿石材砖、浅米黄铝型材、白色+锈红肌理漆
景观:蒙古黑石材、红色透水砖、塑木地板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博:https://weibo.com/u/5929883103?refer_flag=1001030101_&is_hot=1
微信公众号:GWdaily
建筑摄影:鲁飞——微信:lufeiphoto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